例如“履”字在战国以前是踩的意思,不是鞋。鞋当时叫“履”。“缠葛吉,能行霜上。”(《诗经·魏风·歌居》)“履”与“履”的区分十分明显,《易经》、《诗经》、《三礼》(《礼记》、《礼记》、《周书》)、《左传》、《孟子》等书中亦无例外。从战国开始,“履”逐渐由动词变为名词,取代了“履”的位置。
“子”在春秋战国时期,并不是“性格”的意思,而是指生育、养育。例如:
贞洁的女孩要到十岁才能获得结婚证。
——《义屯》
他的同事没有儿子,所以给他起名叫敬舒。
——《左传·昭公十一年》
上例中“女贞不字”就是“女贞不字”; “使字敬叔”的意思是“让她抚养敬叔”。 它们都未被解释为“字符”。 大约在秦始皇时期,“字”开始用来指字符。 至汉代,“字”成为“字”的常用义,如“分文析字”(《汉书·刘歆传》)。
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也举了典型的例子。他指出,“庙”一词的含义随着时代的不同,有过三次变化:先秦时期,“庙”是“仆人”的意思。《诗经》和《左传》都有“庙人”一说,即指仆从、宦官;秦以后,多用于指代官署。先是指中央机构,如太常观、大理观等。后来,县级以上政府机构所在的房屋,都可以称为“庙”,如“父为县官,得罪知县,将要捉杀。徽十一岁,常匍匐在庙门前,昼夜哭泣。”(《后汉书·乐徽传》)这里的“庙门”就是指县衙门。魏晋以来,“庙”成为庙宇的专称。 例如:“至金永嘉,寺仅四十二所。”(《洛阳伽蓝记·序》)这里的“寺”是指僧尼居住的庙宇。据顾炎武考证,“寺”的含义由“侍”变为“官居”,是因为“秦时有宦官任外廷”,故“官邸多称寺”[26]。关于“官居”变为“寺”,南宋叶梦德认为:“自汉以来,九府皆称寺,鸿胪寺即其中之一。原为接待天下宾客之用。明帝时,摩腾朱法兰骑白马驮经从西域而来,住于鸿胪寺。死后,尸身不腐,便留于寺中。后来,鸿胪寺便成为佛徒的住所。” 即洛中白马寺,僧舍名称由此而来。”[27]由此可见,词义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现实的变化息息相关。
再如“唯独”一词,其意义有一个曲折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先秦两汉时期多用于形容数量少,或表示某种情况限于一定的下限,如:
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通过这些洞穴它可以逃脱死亡。
——《战国策·齐策》
但从六朝到唐宋,“只”多用于形容数量多,或表示达到一定的高度,也有“差不多”、“差不多”的意思。例如:
他初守睢阳时,士兵只有一万,城中住着几万户人家,他巡视城中,见到人就询问名字,从此,他就认识所有人。
——韩愈《张中诚传跋》
这里的“仅万”,并非是只有万人的意思,而是将近万,表示数量众多,以说明张勋超人的记忆力。
结果,人们努力将这块仅仅倾斜了数次的石碑移走。
——罗隐《论石烈士》
“只沦(落)”是“几乎要掉下来”的意思。
唐宋以后,“唯”仍用来形容极少数人,如归有光《香积轩志》云:“香积轩,旧南阁也,室仅方尺,可容一人。”
了解古代汉语词汇在不同时代的含义可能有所不同,对准确理解古代汉语文学十分重要。明代学者杨慎说:“读一代人的书,必懂一代人的语言。”[28]例如,“只”一词的含义变化,在《韩非子·内楚说上》中读到“南门外牛车多,难行”,可以断定“只”在这里是“仅仅”的意思,因为《韩非子》是先秦的作品。而白居易《昭国仙居》中却说“田野上长满槐花,人迹罕至”,这是唐代的作品,后一句应理解为“人迹罕至”。再如,“信”作为“信件”的含义直到中唐才开始出现。 魏晋以来,“信”作为名词,多指“使者”,所以当我们读到《世说新语·文学》中的“复遣书令归,太傅留着”,以及古乐府中的“书信几经遣送,无书信相记”时,就不会把“信”误解为“信件”。
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从文言文到白话文,不同含义的词比较常见。例如“揭”在白话文中是把被遮盖住或粘住的东西揭开的意思,但在文言文中是“高举”的意思,如贾谊《过秦论》中“伐木为兵,立竿为旗”。因此,“昭然若揭”这个成语不能理解为“像揭开被遮盖的东西一样清晰”。
又如“僵”字,现代汉语是僵直的意思,古汉语是倒下的意思。《史记·苏秦传》:“沉僵而废酒”,“沉僵”就是佯装倒下。《汉书·隋炀帝传》:“今大石自立,死柳复立,非人力所为。”“僵柳”就是倒在地上的柳树。成语“蜈蚣死而不僵”,也是说蜈蚣死了也不会倒下,因为它的腿多。
汉语中有很多词语,其古代和现代的含义既相似又有不同。
例如“暂”字,古今皆有“暂时”之义,但现代汉语中“暂”可作“暂时”之义,古文中并无此义;古文中“暂”可作“突然”之义,现代汉语中并无此义。如《史记·李将军传》:“(李)广暂跃虎耳马。”“腾”即“突然跃起。”白居易《琵琶行》:“如听仙乐,耳中暂时清。”“腾明”即“突然清。”
就拿“猝”字来说吧。“猝”在古今中外都是迅速的意思,但在现代汉语中主要表示“突然”或“骤然”的意思,而在古汉语中主要表示“屡次”的意思。如“李克问吴为何亡?李克答:‘猝战猝胜。’”(《吕氏春秋·世韦》)“猝战猝胜”就是“屡次作战,屡次获胜”。“时不我待,吾当逍遥自在。”(《楚辞·九歌·项夫人》)“猝得”就是屡次得到。“猝”就是“屡次”的意思,这是古汉语中常用的意思。段玉裁也说:“今之猝,古之为屡次。《左传》、《国语》中凡猝,皆与‘隆’同义。”[29]
汉语中有一些常用词,虽然其基本含义在古今中外是相同的,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客观事物本身的变化,其所反映的具体内容在古今中外并不完全一致。
例如“烛”字在先秦就有,与今天一样,都是用于照明,但并非像今天这样用蜡烛,而是用荆棘或芦苇编成的火把,所以要有专人拿着,如“童子坐角中,执烛而行”(《礼记·檀弓》)。
“坐”字的基本含义古今相同。但“坐”的姿势却大不相同。古代的坐相当于现代的跪。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这种姿势也叫“舒坐”;如果腰部挺直,臀部远离脚跟,就叫“长跪”或“危坐”,是恭敬严肃的表现。成语“危坐”即有此义[30]。了解古代“坐”的姿势,就不难怪《三国志·关宁传》中关宁常坐在木榻上,时间久了,“榻上膝磨破”。今天我们“坐”时,臀部着地,两脚向前伸,在古代叫“大腿探出”,是一种很不礼貌的姿势。
再如“步”字,常用来表示一步的距离,但现代人却把一只脚向前移动,另一只脚向前移动的距离当作一步,古人则称其为“一步为快,再一步为步”,也就是说,两脚相继向前移动的距离就叫一步。可见,现代人的“步”就是古人的“快”;古人的“步”相当于现代的两步。《荀子·劝学》说:“骠骑无以十步”,这里的“十步”就是现代的二十步。
汉语中双音节词在古代和现代含义不同是很常见的。例如,“土”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表示土壤。但在古汉语中,它经常用来指乡村。例如:
我和希吉有幸出生在同一片土地上。
——《汉书·孙豹传》
天下士大夫抛弃亲族土地,在箭石中追随君王,就是希望他能披龙鳞、搭凤翼,达到自己的目的。
——《后汉书·光武帝本纪》
再如“恩”字,现代汉语的意思是“因某人恩情而心生感激”,古汉语的意思是“感动而感动”。例如:
并说“宰相率兵三十万,攻打钟会”,以彰显形势,感谢百姓。
——《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
从前,长安有个商人叫刘忠实,他被市井官侮辱了,为了报仇,就把官的尺踩坏了,后来他刻苦读书,通晓经略,品行端正,名扬天下。
——《三国志·魏书·裴迁传注》
“感恩百姓”并非表示感谢百姓的恩情,而是激励军队感动、激动。后例说刘忠实受辱后“感恩”,可以明显看出与现在意义的区别。“因此感恩,答应先帝驾御”(《出师表》)中的“感恩”,也应如此理解。
对于一些双音节词,古今意义的区别体现在词语的感情色彩和正反义上。比如,叫人“爪子”,是比喻义的词语,这在《诗经》中就有出现,也是现代汉语的常用词。但到了现代,它就专指坏人的亲信,带有明显的贬义。而在古文中,它却是指军中亲信或得力助手,不但不是贬义,还有褒义。例如:
他向皇帝报告说:“将军是国家的爪牙。”
——《汉书·李广苏简传》
如今,你是国王的奴才,国家的藩王。
——韩愈《上书凤翔尚书刑》
了解了这种区别,我们就可以发现,杜甫《庄友》中的“爪牙一击未中,胡兵攻吕梁”中的“爪牙”也应该是指与“胡兵”相对的唐朝将领,而非敌方的爪牙,如果理解为“击中其爪牙,可惜一击未中”则是错误的
再如“猖獗”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很强的贬义,但在古汉语中却不是这样。例如:
这时,人们疯狂起来,不分东南西北,嘴里有食物四处游荡,肚子饱饱的,很是开心。
——《淮南子·楚真训》
他心中悲痛,目光茫然,脚步鲁莽。
——《吴越春秋》卷三
这里的“猖狂”一词,一般指茫然地四处奔波,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在现代汉语中则为“嚣张跋扈、肆意妄为”,这是该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
不了解古今词义差异,是我们今天读古书不能顺畅,甚至产生误解的重要原因。比如,有人把《史记·齐道惠王世家》中“高皇后待他如儿子”这句话解释为“吕后待诸许侯刘章如儿子”,直接把《史记》中的“儿子”翻译成了现代汉语中的“儿子”。这就是不了解古今词义差异造成的误解。刘章是齐道惠王刘非的儿子,是刘邦的孙子,从辈分上讲,也是吕后的孙子,吕后待孙子如儿子,排他辈分高,这难道不是看重他吗?但从上下文来看,吕后其实很看不起这个年仅二十岁的年轻人。 可以看出,这里的“子”显然和现代汉语中的“儿子”不一样。原来古汉语里的“子”就是“孩子”的意思。例如:
大儿子进了房间,拿了金子开心地走了。庄生很惭愧被儿子出卖,就去见楚王。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儿子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该去哪里。
——庄子·更桑初
这些例子中的“儿子”这个词只有小孩子才能理解。
在谈到古今词语意义的差异时,还必须指出,古汉语中有一些词,虽然经常连用,但其意义不等于这些词意义的总和,是一定时期、一定地区流行的习语,其意义和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也是找不到的。
例如,在先秦两汉时期的古籍中,经常使用“家”这个词,但其含义并不是指家庭成员。例如:
尧把天下交给了许由,许由逃走后把天下交给了他的家人,他的家人将他的皮帽藏了起来。
——《韩非子·说林》
家里有客人,尚且可以歌舞升平,更何况是县令呢?
——《盐铁论·崇礼》
这些例子中的“family”都是“老百姓”的意思。“惠帝与齐王饮酒,礼若亲人”(《史记·齐惠王世家》)也是说他们以平等的礼遇相待,如同老百姓(不分君臣)。有人译为“彼此平等,如同一家人”。这是误解,因为他们不知道“family”在当时是一个常用的习语。
再如“不能”的连用,在古汉语中也很常见,但其意义不是“不能”,而是指数量不足或不满。如杨树达所言:“古人云,达不到一定数量,就是不能。”[31]例如:
于是,盼了一年多,却只有三匹千里马抵达。
——《战国策·燕策》
“不能持续一年”的意思是“少于一年”。
现在国王的军队还不及吴、楚两国军队的十分之一。
——《史记·淮南王传》
“不及吴、楚十分之一”就是“不足吴、楚十分之一”。
有时也写成“不到十日”。“我出任尉迟恭,到现在还不到十日,燕王怎么会知道呢?”(《汉书·霍光传》)“不到十日”就是“不到十天”的意思。
上述例子中的“不能”常常被理解为“不能到达”,虽然大体意思差不多,但加一个字来解释原文,是错误的。“今韩信军号称数万,实达不到,足千里之外来攻吾!”(《汉书·韩彭郢鲁武传》)“实达不到”是“实不足”,意思是韩信军号称数万,实达不到。王先谦没有理解“不能”的意思,误以为应该分在“不”字之后,“能”字从属于它。[32]
阅读古书时,要特别注意不同时期词义的差异。由于目前尚无完整的《汉语大词典》,掌握这些差异比较困难。在阅读实践中,必须查阅工具书,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不断进行分析比较。
【笔记】
[1] 参见《战国策·齐策》。
[2]参见王念孙著《读书杂志》第7期。
[3]《颜家训》
[4]《礼记·礼记》
[5]《汉书·高皇后本纪》
[6]参见《少室山房秘丛》。
[7]参见易富。
[8]参见王念孙等著《光亚述证》卷。 7,第 2 部分。
[9]唐岚,《中国文字学》,第27页。
[10]王引之,《一般解释》,第156卷,第1997页。 31,第 1 部分。
[11]傅定一,《连面字典》注。
[12] 参见《辞通》序。
[13]《读书杂志》第16期“补充评论”。
[14]《光雅书证》第6卷。
[15]《光雅书证》第6卷。
[16]姚伟睿《古书疑点补例》转引陈砚的说法。
[17] 龚自珍在《段氏本徐氏说文解字精粹录》一书中,曾引用段玉裁的话。
[18]杨树达,《高级汉语语法》,第16页。
[19]《说文解字注》有“祝”一说。
[20] 参见《尚书·盘庚注》。
[21]参见元李冶《静斋古今博识义》卷一。
[22]参见顾炎武《日知录》卷一。 32、赵翼《余余丛考》卷。 22、钱钟书的《管锥编》。
[23] 参见《古书疑义补遗》第23卷、《汉书管窥》第4卷。
[24] 参见《古书疑义补全》第23卷、《汉书管窥》第4卷。
[25]姜元:《说文解字引》。
[26]参见《日知录》卷28。
[27]参见《诗林谚语》第8卷。
[28] 参见《俗语》第一卷。
[29]《说文解字》中的“猝”字。
[30] 参见郝以行《尔雅义书·讲解》下。
[31]《汉书》卷四。
[32]参见《汉书·补遗》。
【从战国时代开始,履逐渐由动词转为名词取代屦的地位】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