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代以来,大大小小的寺院都盛行饮茶。唐代中后期,饮茶、茶道、茶事进一步纳入佛教规制。 “饭后三碗茶”成为僧人家中最常见的传统。
对于僧人来说,茶不仅有益健康,而且是一种开悟的方式。最著名的是禅宗公案“去喝茶”,开创了“禅宗唯茶”传统。
公案中记载,赵州禅师对来观音院的僧人说:“去喝茶吧。”他又对那些没有来过的和尚说道:“去喝茶吧。”他又对一脸困惑、提问的僧人说道:“去喝茶吧。”为了启发大家,启示应该来自日常生活。
元代《因陀罗归来》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禅与茶”的理念盛行,并逐渐渗透到寺庙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佛器和茶具。唐宋时期大大小小的寺庙一直是各地瓷窑产品的重要消费者。这一时期出土的瓷器很多都是刻有寺庙名称的定制模型。
此外,还有寺院进一步参与制作。尤其是宋代,大型寺庙往往拥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可以独立经营手工业。他们一方面满足寺庙内部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投资市场,为寺庙带来利润。例如,江西抚州莲花寺的纱布、河南汴梁倪氏寺的刺绣、广州光孝寺的菩提灯、兖州道士的炼铁等,都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同时。
南宋时期蓟州禅寺最多,其中庐陵有29座,太和有25座。庐陵永和窑周边有弘觉寺、智渡寺、慧灯寺、保寿寺等著名寺庙。有学者认为,当时僧人大概率参与了佛器、茶具的制作。一方面,他们按照禅宗的哲学和审美要求,先进行设计,然后指导窑工进行生产。另一方面,对于像弘觉寺这样拥有大量土地和僧侣的寺庙来说,制作很可能是由僧侣自己进行。
宋代吉州窑木叶灯观复博物馆藏
宋代吉州窑木叶灯观复博物馆藏
充满禅意的木叶灯,很可能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并燃烧的。这种杯子在当时是一种新工艺。首先将桑叶粘贴到瓷胎上,然后施上一层透明釉,入窑烧制。在此过程中,树叶被烧掉,只留下清晰的轮廓覆盖在碗的内部。有半叶的,有一片叶的,也有两片或三片叶子重叠形成图案的。
如果加茶,视线与杯沿平齐,木叶仿佛漂浮在摇曳的茶水中,呈现出活泼的禅意和独特的工艺。这种装饰趣味与晚唐五朝著名的禅宗公案极为相似,因而更显传奇色彩。
据公开案例记载,一位和尚问云门禅师:树枯叶落怎么办?云门道:身受金风。树上的落叶被用来代表妄想和忧虑的结束。身上的金风代表着经过苦行修行的禅修者。摆脱了妄想和烦恼之后,就进入了无我的优雅境界。
正如宋代白杨禅师所言:“金风何意?大道不曾变,一叶飘天如水,临川人呼渡。”很多人认为“一叶浮空如水”。这首诗描述了木叶灯盛满茶水,倒映着天空,使木叶仿佛漂浮在空中的奇妙视觉体验。
江西省博物馆藏宋代吉州窑黑釉叶纹碗
【宋人告诉你什么是跨界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