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白
远渡荆门外,
从楚国来旅游。
山脉的尽头是平原,
河流流入荒野。
月下飞镜,
云升界海楼。
依然怜惜故乡的水,
送舟千里。
此诗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这是李白一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首诗。这一年,李白辞去亲人的职务,第一次离开蜀国,开始了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的旅程。他乘船顺长江而下,经三峡到达荆门。他走出天府之国,向着荆楚的辽阔山河而去。诗人当时的心情无疑是十分激动的,但同时也包含着一丝第一次离开家乡时的焦虑和怀念。这种情结通过这首诗完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第一联开门见山,直白地讲述了故事。
下巴对联和颈联描述了眼前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豪迈情怀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两副对联配合工整,技术无可挑剔。首先,我们来说说荆门山和长江水。山脉连绵不断,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平原。诗人从三峡出来,身边还危机重重,但眼前却是荆楚大地的平原原野,视野一下子开阔了,所以才说出这句话。看长江蜿蜒东流,奔向大海,而诗人却还在荆门。海还很远,看不见。他只感觉河流正奔向未知、不可预知的偏僻之地,故称其为“大荒”。山不动,船在动。站在船头,诗人仿佛感觉到山峦随时在变化,山峦与平原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于是,用了一个“岁”字,让原本静止的山野都变得生动起来。变得热闹起来。河水虽然流淌,没有要进或出的意思,但在诗人看来,距离是模糊的、看不见的,河水的方向渐渐消失了。因此,使用“入”字,使河流的动态变成了更广阔的静止。消失在他们中间了。
【《渡荆门送别》 鉴赏】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这首诗意境开阔,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读来令人回味无穷,真是“渡荆门送别”的绝佳之作!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喜欢“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两句,写景壮阔,意境深远,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意象运用得非常巧妙,比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和“乡书何处达”,都令人印象深刻。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白这首送别诗写得真好,既有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又有对未来生活的期许,让人深受感动。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语言简洁,但意境深远,读完后让人久久回味。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帆远影碧空尽”这句太经典了,写出了离别的伤感和无尽的思念。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喜欢这首诗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一种开阔和自由。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结构很有特点,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层次分明。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白这首送别诗,既有雄浑的气势,又有细腻的情感,堪称送别诗中的佳作。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忍不住想反复吟诵。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太经典了,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写得很有意境,读完之后,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送别的场景中。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喜欢这首诗的意象运用,比如“孤帆”、“远影”、“碧空”,都让人感到一种苍茫和空旷。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主题是送别,但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豪迈,又有细腻,读起来很有韵味。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意境很美,让人仿佛看到了长江滚滚东流,也看到了离别的人远去。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很深刻,表达了对友人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结构严谨,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堪称送别诗的典范。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很巧妙,既有写景,又有抒情,读起来非常流畅自然。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李白这首诗真是写出了离别的伤感和对友人的思念,让人读了之后久久不能忘怀。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