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外,黄莺啼鸣,翠绿映红,山河酒旗飘扬。
南朝寺院有四百八十座,雾霭中塔林立。
这首诗写的是江南明媚的春光景色,意象优美,意境深邃。其中“南朝四百八十寺”这句常被解读为杜牧借古讽今,批判当时社会崇佛文化的行为。
杜牧的诗意
南朝宋、齐、梁、陈时期,皇帝大多信奉佛教,这一时期修建了大量寺庙。杜牧说“寺院四百八十座”,但实际上是远远不够的。据清代刘士奇所著《南朝寺考·序》记载:“梁石河有寺庙2846座,京师(南京)有寺庙700多座。”也就是说,梁代有寺庙2846座,仅南京就有700多座。
崇奉佛教不仅是南朝时期的一种风气。隔江相望的北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更加崇拜佛教。尤其是北魏时期,全国都信仰佛教。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均开凿于北魏时期。公元495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北魏君主、妃嫔、官员在洛阳城及其周边地区修建了大量寺庙,最盛时达到1367座(据《洛阳伽蓝记》)。
不幸的是,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分别定都邺城、长安。洛阳被废弃,曾经繁华的大都市,无论是宫殿还是寺院,都逐渐沦为废墟。
一、在废墟的启示下,北魏一位小官员写出一部流传至今的杰作
废墟常常激发文人思考过去。例如,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在参观了古罗马斗兽场等古迹后,产生了写《罗马帝国衰亡史》的想法。
北魏都城洛阳被废十多年后,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东魏符君府司马杨玄之趁机一次出差重游洛阳,看到了一片荒凉的景象:“城墙倒塌,宫殿倾倒,庙宇庙宇化为灰烬,庙塔废墟,墙壁铺满艾草,满街满街”。带着荆棘”。
杨玄之是一个很有历史感的人,这一幕让他深受感动。他也是一个学识广博的人,熟悉洛阳寺的旧闻和故事。他害怕时间会把这一切埋葬,于是他开始写书,记录当时洛阳佛寺的繁荣。
《洛阳伽蓝记》 共5册,记录了洛阳城内外43座寺庙,以及围绕这些寺庙的一些史实,《假佛寺之名,帝都之变》,是一部历史宝典、地理、佛教、文学。笔记本式写作。此书在历代正史《洛阳伽蓝记》中已有记载。《艺文志》此书列入历史部地理类,但《四库全书》却说“其文笔优美雅致,枯燥乏味”。既复杂又简单,文笔优美。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它也是一部上乘之作。
由于此书祖本早已失传,目前我们所见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都是根据宋代刻本制作的。起源相当复杂,而且总是缺乏稀有的副本。著名语言学家周祖谟先生审阅了本书的各个版本,并出版了《洛阳伽蓝记》册。此后,著名文史学者周振甫在周祖墨修订本的基础上,对该书进行了注释和翻译。
北京联合书店2019年出版的第《洛阳伽蓝记校释》号是在周两位老师的校勘和注释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的。著名编辑、评论家,与著名翻译家、注释家,堪称绝配。横排简体字的运用,让读者更容易欣赏这部流传近1500年的经典。
书影
二、遍布洛阳城内外的寺院,见证北魏王朝的奢华与虔诚
白马寺虽然是洛阳最早的寺庙,但北魏时期,洛阳最豪华、最宏伟的寺庙却是永宁寺。
永宁寺是胡太后于熹平元年(516年)修建的。据记载《洛阳伽蓝记丨校释今译》,这座塔自建造之初就非同寻常:挖地基时,出土了三十尊金像。自幼信仰佛教的灵太后认为,这是她信仰佛教所带来的吉兆,因此超出规定建造了永宁寺。
宝塔是寺庙的标志。永宁寺塔为木结构,九层,高90英尺。塔顶有金饰旗帜、柱子,高10尺。总高度为10 英尺。距离首都数百英里外都可以看到它们。塔上装饰精美:旗柱上有一金瓶,可盛石斛二十五株。金瓶下有十一个承露金盘,周围挂着大金铃。还有四根铁链通向旗柱和塔的四个角。锁上还有一个金铃。金钟大小如石瓮。塔共九层,四角悬挂着金钟,从上到下共一百三十个。塔有四面,一面三门六窗,门均涂有红色油漆。每扇门上都有五排金铃,共五千四百个。还有金戒指、金钉子、绣柱,还有金饰的门面,令人惊叹不已。风高夜长,金钟大响,铿锵之声十余里外都能听见。
佛像是寺庙的正面。永宁寺塔北有佛殿一座,形如宫中太极殿。丈八金像一尊,中身金像十尊,绣珠像三尊,金线编织像五尊,玉像二尊。做工独特,匠心独具。
寺内还有僧房、塔楼千余间,梁柱雕梁画栋,粉墙黛瓦,门上青彩画,窗上刻着精美的铭文。很难用言语来形容它的美丽。杜松、柏树、松树的枝叶遮檐,竹草丛生,台阶上错落有致。
据说,达摩祖师来到洛阳后,也被永宁寺的奢华所震惊。他感叹自己活了150年,经历了很多国家,但这座寺庙的美丽在印度是无与伦比的,即使在佛国也没有什么比得上的。他嘴里唱着那吾的歌,双手合十不停地赞美。
达摩祖师持芦苇渡河
除了永宁寺外,洛阳城内外还有大量寺庙。有的是历代皇帝亲自下令修建的,有的是皇室和达官贵人修建的,有的是民间和僧侣集资修建的。他们对建造寺庙的热情源于他们相信寺庙会给他们带来永恒的稳定、家庭的繁荣、个人的幸福等。寺庙能给他们带来祝福吗?
三、佛寺不能庇佑江山永固,却见证了北魏的衰落、解体
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后改名袁弘)以巨大的勇气迁都洛阳,推动民族一体化,这是一件有利于巩固统治的好事。但教科书中并没有提到,袁洪在迁都仅4年之后就去世了,享年33岁。继位的元恪当了15年皇帝,33岁就去世了,此后朝政落入令狐太后手中。不到二十年,北魏就分裂为二。曾经承载着袁弘千年帝国梦想的洛阳,建城不到四十年,就被废弃、沦为废墟。
拓跋宏雕像
永宁寺见证了北魏从强盛到衰落的整个过程,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血腥混乱。
一代豪杰尔朱荣的军队曾驻扎在永宁寺。令太后是一位非常“劳作”的女人。她出生于地方官员家庭,被选入宣武帝元恪的后宫,并生下了未来的孝明帝元煦。她依靠各种手段逃脱了北魏“秭归母之死”的命运。元煦继位时年纪太小,便在幕后听政,独揽大权。
为了维持奢华的生活和家族的兴盛,当儿子长大后请求亲政时,她勾结情人毒害了儿子,并立年仅三岁的元昭为太子。临洮,为了继承皇位而求控制。
这导致了当时强大的太原王尔朱荣(他也是明帝的岳父)的讨伐。尔朱荣杀了官员2000余人,将胡太后和少爷元昭淹死在河里,立长乐王元子攸为新国王,即庄帝。
尔朱荣
元昊的军队也驻扎在永宁寺。尔朱荣立庄帝后,又回到了自己的封地。另一位皇室成员元昊向南朝梁国借兵攻打洛阳。但很快元昊就被尔朱荣击败了。
庄帝曾被囚禁于永宁寺。尔朱荣权势极大,他的不服气也越来越明显。庄帝忍无可忍,将尔朱荣困死。尔朱荣的表弟尔朱昭随后率军攻打洛阳。庄帝沦为阶下囚,被锁在永宁寺门楼内(后被带到晋阳某寺院杀害)。
或许它目睹了太多的罪案。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二月,永宁寺九层塔在雨雪之夜意外着火。它燃烧了三个月并被完全摧毁。也就是说,这一年,魏国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个魏朝,分别以长安和邺城为首都。
北魏最大的寺庙永宁寺虽然极其豪华,但并没有保护魏国。洛阳在黄河以南,这段黄河水流非常急。当尔朱肇攻打洛阳时,庄帝认为尔朱肇不可能突然渡过黄河。但令人没想到的是,尔朱昭进攻时,黄河水浅,遮不住马腹,大军只好涉水过河。杨玄之不禁感叹道:
他和赵尔朱一样,眼睛像黄蜂,声音像豺狼。他的行为很接近猫头鹰。他虽作恶却无所畏惧,加害国王及其亲属。如果诸神早知道的话,一定会看到他的凶残,但孟津渡口的水却浅到了他的膝盖,助长了他的叛逆之心。《洛阳伽蓝记》 据说,淫乱的人,天会降祸,卑微的人,鬼神会赐福。用这件事来验证确实是一句空话。
北魏如此崇奉佛教,得福的却是反大臣尔朱昭;庄帝被囚禁于寺内,死于寺内。这实在是对北魏崇佛文化的极大讽刺。因此,著名哲学史家侯外录在《易经》中指出:
杨玄智的《中国思想通史》被公认为是激烈的反佛文件。
四、施行仁义、节用爱民,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杨宣之在《洛阳伽蓝记》中表示,他写这本书的动机是“怕不为后人所知,故写此记”。不过,他并不是在宣扬佛教,而是在对佛教的兴衰进行历史追问。思考如何治理社会混乱。
真正了解佛教的人不会鼓励过度修建寺庙。禅宗创始人达摩到达中国,首先到南朝拜见梁武帝。梁武帝耀武扬威地问达摩:“我一生建造了许多寺庙,出家了许多僧人,抄写了许多经书,有什么功德呢?”
达摩曰:“无功德。”梁武帝大为惊讶:“怎么可能没有功劳呢?”
达摩回答说:“这些只是一些修业求福的小修行,这些修行会带来福报,但并不是真正的功德。”梁武帝又问:“那怎么办?”这真的是功德吗?”
达摩回答说:“清净智慧妙圆满,身空寂,此功德世间不可求。”这就是说,真正的功德是内在修行的,不能从外界获得,只能从自己内心获得。它只能通过实践来获得。
统治者最大的功绩(或实践)是什么?无非是实行仁政,俭用钱爱民,轻徭少赋,安息于民。
在古代,建筑是浪费人们的精力,纯粹是浪费,没有任何社会效益。明智的统治者常常放弃不必要的建设项目。汉文帝曾计划修建一座露台。当他看到预算需要“一百金”时,他说这相当于十个中等家庭的财产,所以他不再建造了。
唐太宗患有哮喘病。他居住的长安王宫潮湿,容易生病。唐太宗说:“破土动工,耗资巨大,当时汉文帝正要修筑露台,却因为珍惜十家财产而放弃,我的功绩还不如汉文帝,更何况浪费人家的精力了。”
唐太宗开创贞观统治
他们的节俭给社会带来了长治久安。另一方面,南北朝这些短命王朝的统治者不断修建寺庙,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金钱。建造永宁寺塔这样的豪华工程需要多少人力和金钱?
【《洛阳伽蓝记》:出于对佛寺衰落的遗憾而写,却成了“暴力反佛文献”】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看到“暴力反佛文献”这个说法,感觉有点夸张了,作者其实只是表达了对佛寺衰落的惋惜吧。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的标题很有冲击力,也引发了我对《洛阳伽蓝记》的兴趣。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佛寺的衰落感到遗憾是人之常情,但将其称为“暴力反佛文献”就有点过了吧。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没想到《洛阳伽蓝记》还有这种解读,看来我对历史文献的理解还很肤浅啊。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者对佛寺衰落的遗憾,其实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化,挺有意思的。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说它是“暴力反佛文献”有点太绝对了,不过作者的立场确实值得深思。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这个标题有点耸人听闻,需要进一步了解才能下定论。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的观点很新颖,也让我对佛寺衰落的背后原因有了新的思考。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佛寺的衰落感到遗憾,但用“暴力反佛”来形容就太过了,有点哗众取宠的感觉。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完标题后,我对《洛阳伽蓝记》产生了更大的兴趣,想看看作者到底是怎么写的。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从标题来看,作者对佛寺衰落的态度很强烈,可能是出于某种特殊的原因。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的标题很有吸引力,但内容可能更值得关注,不能只看标题就下结论。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暴力反佛文献”这个说法太极端了,作者的用意可能并没有那么复杂。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作者表达的只是对历史的思考,不应该将其理解为“暴力反佛”。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者对佛寺衰落的惋惜,其实也是对那个时代的思考,值得我们去研究。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这个标题有点偏激了,应该理性地看待作者的意图和作品内容。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洛阳伽蓝记》本身就很珍贵,不应该被这种标题所误解。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标题确实有点让人震惊,但我觉得应该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作者的意图。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佛寺衰落感到惋惜,但不能将其理解为“暴力反佛”,历史需要客观解读。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标题太绝对了,可能会让很多人误解,希望大家能理性看待历史文献。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