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在中国文化中为何如此重要?四层含义你知道吗

更新:05-10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小孝孝于庭闱,大孝孝于天下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第一辑》雪漠著

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时候,不孝的行为甚至可能招致严厉的刑罚,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对孝道的重视程度。在众多文化观念中,孝道尤为关键。那么,究竟何为孝呢?

孝道包含四个层面:首先,它体现为对父母的关爱;其次,它要求我们尊敬所有长辈,而不仅仅是孝顺自己的父母;再者,它教导我们要懂得回报,明白自己的根源,不可忘记根本;最后,它还强调了报恩和感恩的重要性。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孝道的核心内容。

中国为什么提倡孝呢?

由于,每个朝代都需要确立治理国家的基石。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孝顺被视为我国治理国家的基石。对于那些不孝顺的人,整个社会都会予以唾弃,甚至采取行动对付他们。过去,我们村子里有一所义学,如果有人不孝顺,就会被带到义学中,全村的居民都会聚集在那里,用树枝抽打他,使他认识到错误。接着,他必须准备一桌丰盛的酒宴,邀请全村的老年人参加。老人们会在众人面前让他公开道歉,并教导他今后必须孝顺,否则将面临严厉的惩罚。这种做法曾是我国西部农村的传统习俗。

早年时期,各个家族与村庄都拥有各自的规范,这些规范既是家族内部的法度,同时也得到了国家的认可。特别是在清朝,家族的势力尤为强大,以乡绅为例。所谓的乡绅,便是乡村中备受尊敬的人物,即便是县长来访,也需拜访他们,否则可能难以管控民众。因此,乡绅有时甚至能对政治局势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政府需倡导孝道,同时家族内部亦应推崇并维护孝道,这样做有助于他们进行治理。历史上,清朝正是依靠这种策略来管理民众的。

实际上,并不仅限于清朝,我国众多朝代均以孝道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这一传统自周天子时代便已确立。天子即为皇帝,故皇帝需对天神表示孝顺,并怀有敬畏之心,因此,古代帝王常举行祭天大典,每次祭典都极为庄重;子女应孝顺父母;百姓对官员亦应尽孝——在古代,县官被尊称为“父母官”,这一称呼至今仍广为流传,有人将请客送礼视为孝敬,正是基于这种观念——朝廷大臣称呼臣子,而君王则自称为君父,因此,大臣对皇帝亦需尽孝。在明朝时期,一旦官员犯有过错,他们往往会被直接押至朝廷之上,遭受扒衣鞭打的惩罚,这种惩罚方式犹如父亲责打儿子,被称作廷杖。棍棒无情地落下,那些不遵从的臣子可能被打得皮开肉绽,有的甚至当场丧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臣子触犯了皇帝,即君父。因此,若要理解中国数千年的统治之道,就必须深入领会孝道文化。

在十六国那个动荡的年代,那些违背人伦、不孝敬父母的罪人,往往会被施以极刑,即被车裂。传闻中,有一名男子竟然偷走了母亲的财物,随后逃之夭夭。当他被官府捕获时,原本只被判处流放的刑罚。然而,这一情况被当时的太后(苻坚的母亲)得知后,她认为仅仅流放不足以惩戒,于是下令将此人处以车裂之刑。即便是东汉时期,以孝道治理国家,不孝的行为也被视为死罪,足以被处以极刑。

众所周知,孔融是“孔融让梨”故事中的主人公。然而,孔融却因不孝之罪被曹操所杀。传闻中,他持有一种批判孝道的观点,认为父子之间并无真正的恩情,儿子不过是父亲情欲的产物。同样,母子之间亦无恩情可言,母亲宛如一个容器,孩子则是容器中的物品,一旦物品离开容器,便与容器无关。因此,曹操遂将其处决。

孔融真的不孝吗?这恐怕并非定论。他四岁时便展现出让梨的举动,不偏爱那饱满硕大的,而是选择了最小的,遵循着长幼之序,将梨分给了兄弟。他甚至解释道,自己年纪尚幼,理应食用较小的梨,而弟弟年纪更小,自己理应让步。类似的故事数不胜数,因此孔融自幼便声名鹊起。成年后,他的人格魅力依旧,正直不屈,然而却也显得颇为高傲。他察觉到曹操另有图谋,因此选择不与曹操合作,并对曹操进行挖苦和讽刺,甚至撰写了一些令曹操极不愉快的文字。最终,曹操以“不孝”之名将孔融处决。即便在古代,无理取闹也不能随意杀人,更不用说孔融这样的知名人士。曹操能够毫无顾忌地以“不孝”为由杀害孔融,可见这个理由确实分量十足。当然,众所周知,若孔融愿意与曹操合作,曹操或许就不会采取如此极端的手段。

众所周知,释迦牟尼曾是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净饭王期望他能够继任王位,然而他却坚决选择放弃王位,投身于修行之中。在我国,这种行为被视为不孝。因此,佛教传入我国后,儒家学派对其进行了持续的批判,指责僧侣们既不忠又不孝。这是为何呢?因为僧侣们在见到皇帝时通常不会跪拜,他们只向佛陀行礼,这使得儒家学者认为僧侣们不向皇帝效忠,是不忠的表现;同时,他们远离父母,不履行孝道,因此被视为不孝。然而实际上,释迦牟尼被尊为至孝之人。孝道有大小之分,小孝体现在日常的照料与陪伴,直至晚年;而大孝则是对国家、对众生的无私奉献。迦毗罗卫国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部落,我们之所以至今仍铭记净饭王,是因为他是佛陀的父亲。他养育了释迦牟尼这样的子嗣,这足以让我们对他充满尊敬与崇敬之情。佛陀使得其父赢得了永恒的尊敬,使得历经两千载的世人始终铭记他的事迹,这便是佛陀对父亲的孝顺之表现。此外,佛陀亦践行了小孝之道,在净饭王离世之际,他如同其他孝顺之子一般,手扶灵柩,为净饭王送行,此亦为尽孝之举。

尽孝之道,端茶递水固然令人称道,然而一旦尽孝之举告一段落,转瞬即逝,所留下来的痕迹寥寥无几。然而,释迦牟尼却将父亲的形象深刻地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这样的孝行实属罕见。心怀天下,视天下人之父母为自己的父母,这种胸怀更是孝道的极致,乃菩萨之孝。

我年约十八九岁那会儿,每逢学校放假,我总选择留在校内值班,即便是春节也不例外,未曾回家。父亲得知后,特地前来寻我,希望我能回家共度佳节。尽管我家与学校相距不远,骑自行车仅需半小时左右,我还是毅然决然地拒绝了。那时,我对父亲言道:“爹,孝顺有大小之分,小孝在于日常的照顾,而大孝则在于为您赢得荣耀。”换言之,能够使父母因自己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才算是真正的孝顺。

在传统孝道观念中,大孝的概念亦有所提及。那些鼓吹大孝之道的学者,往往成就非凡,他们把这种成就称作是光宗耀祖。曾国藩在封侯之后,朝廷特意划拨了专项资金,用以建造侯府。当然,他并未挥霍这笔资金,所建侯府颇为朴素,这又是另一码事。仅仅能够改变家族的门楣,本身便是一种无上的荣耀。过去,大臣们的住宅规模和高度都有严格限制,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高,一旦超标,便触犯了法律,可能被视为谋反行为。至于黄色的衣服,也并非随意可穿,即便是皇帝赐予的黄马褂,也需谨慎对待,不可随意穿戴。一旦穿上,他人便会如同见到皇帝一般向你跪拜,因此,在古代,若随意穿着黄马褂,那可是有杀头的危险。龙椅乃皇帝之宝座,非同小可,岂可随意安坐?若误坐龙椅,恐遭人诬陷为谋反之举。一旦被指为谋反或犯上作乱,统治者必将严惩不贷,房屋可能被拆除,更有甚者,全家可能遭受株连之祸。因此,在往昔,更换门第非同儿戏,须具备一定的资格,唯有立下赫赫战功,方能获得相应的资格。

在古代,若得皇帝恩准,便能在家族中建造祠堂。祠堂落成后,家族成员在世时备受荣耀,即便离世,亦有人为之祭拜。在古代,许多人追求功名成就,其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家族声望,改变家族命运。

孔子在孝道方面有诸多论述,例如,若父亲行不义之事,子女不宜公之于众,一旦揭露,便被视为不孝之举。或许有人对此难以理解,为何父亲犯下过错,子女不能将其揭露?在古代,大义灭亲被视为一种英勇的行为,对某些人而言,这的确是一种崇高的行为,然而,有时并非如此。当众多人集体违背自然本性时,社会秩序便会陷入混乱。在文化大革命那段时期,妻子告发丈夫,儿子告发父亲,导致家庭陷入一片混乱,整个国家也陷入了无序的状态。因此,有些东西实际上是人类最根本的本性,而且这些行为在儒家道德观念中是被认可的。

所以,一定要明白,孝慈是我们国家最早的立国之本。

然而,孝道曾存在诸多不良影响,诸如愚昧的孝顺。陆游与唐婉的婚姻为何破裂?原因在于陆游的母亲对唐婉不满,坚持要求儿子与她离婚。在孝道的压力下,陆游不得不休弃唐婉。此后,他深感痛苦。尽管唐婉改嫁他人,却同样不幸福。这正是愚孝引发的悲剧。你或许会觉得这难以置信,然而在那个时代,你不得不这样做,否则,陆游你将背负不孝之名,一旦如此,整个社会都将对你嗤之以鼻。

在西部地区的道德观念里,休弃妻子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相传,那些写下休书的地方,连草木都无法生长,正因如此,它象征着不道德。通常,文人学士是不会协助他人撰写休书的。曾有一个关于撰写休书的故事流传于古代:一位读书人曾帮人写了一封休书,然而当他回家时,却发现妻子并未等候他。读书人便询问妻子,为何她平日里总是早早地在家中等待自己,而今天却未等候?妻子言道,你头顶的光芒似乎消失了,以往每当我看到那光,便知你已归来;可今日,却不见那光。难道是你做了什么不道德的事情?那读书人辩解道,我并未有何不端,只是给人家写了一纸休书。妻子接着说,正是这休书惹的祸,你快去把它取回来烧掉,这种举动切不可再行。读书人于是返回去取休书,但他又不能直接去要,这可如何是好呢?他提到休书上有个字需要更正,于是对方递给他休书,他立刻将其焚毁。焚毁之后,他返回家中,发现妻子已在门前等候,原来他的头顶又恢复了往日的光彩。此人此后便富贵双全。因此,西部地区的人们普遍反对休妻之举。

哲理|人生|深度|智慧|关爱

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一辑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传承千年的关于“道”的解读,是老子的全部本意么?

“道”只是停留于字面的注释么?

“道”只是舞文弄墨时的引用么?

“道”只是“国学”重要的关键词么?

雪煮道德经

道的是世间百态

道的是芸芸众生

道的是入世出世间的随意自如

道的是滋润灵魂的清凉

看西出函谷关前

老子的心事

新书推荐

微信账号:xuemockh,他是思考者雪漠,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雪漠文化网 智慧更清凉

雪漠创意写作班-开启本有智慧 创造精彩人生

Tel:

【孝在中国文化中为何如此重要?四层含义你知道吗】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天津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制创立,意义究竟有多深远? 下一篇:100年前北洋时代普通百姓影像,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