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子《道德经》的原文,前几天我编辑了一篇文章—— 《完整版的老子道德经,看到存一分~》。当时故意删除了译文,是为了方便大家直接阅读原著,避免现代翻译的认知干扰。不过,文章发出后,有读者留言表示不明白。我也问自己,如果没有现代前人的翻译,我能否理解这部思想巨著?考虑到这一点,我打算推《道德经》,完整翻译。
老子《道德经》 原文及译文:第1~9章(极简版)
老子《道德经》 原文及译文:第10~18章(极简版)
第十九章
舍圣智,民利百倍;抛弃仁义,人民就会孝顺;抛弃仁义,人民就会孝顺;弃绝功利,则无贼。此三者视为文采不足。因此,要有一定的归属感:见简拥抱简,少思少欲,学无忧。
参考翻译:
舍弃聪明才智,百姓可以得到百倍的利益;抛弃仁义,人民才能恢复孝顺本性;放弃了聪明和利益,盗贼自然就会被消灭。这三个规则还不够,所以人们的认识必须服从:保持简单,减少私欲。
第二十章
伟志和阿有什么不同?美与恶有什么区别?人们害怕什么,我们就不要害怕。虽然很荒凉,但不是中心!人群熙熙攘攘,仿佛在监狱里享受着时光,又像是在春天的舞台上。我孤身一人,仿佛毫无征兆;混乱不堪,像一个未出生的婴儿;累了,好像无处可去。每个人都有剩余,唯独我留下了。我是个傻瓜!百姓皆觉悟,而我却孤独昏暗。百姓看着我,我却孤独一人。每个人都有,但我却很固执、刻薄。我和别人不一样,但我很重视我的婆婆。
参考翻译:
放弃知识可以避免忧虑。应许和责备有什么区别?善良和丑陋有什么区别?人所害怕的事是不可能害怕的。自古如此,还没有结束!大家兴高采烈,仿佛在参加一场盛大的宴会,又像是在春天上台欣赏美景。唯独我有点冷漠,就像一个还不会笑的婴儿。累了,就像无家可归一样! ……每个人都拥有的绰绰有余,而我却似乎一无所有。真是有愚人之心,乱成这样!人们如此清醒,而我却很困惑。人们是如此聪明,但我却一无所知。浩瀚无际,如大海,一望无际,如狂风。大家都有能力,唯独我愚笨无能。我与其他人不同,因为我看重得道。
第二十一章
孔子出现,是遵循大道的唯一途径。道是物,却是发呆。恍惚间,有影像在其中;恍惚间,有东西在里面。美是黑暗的,但有本质;本质是如此真实,人们对它有信心。从古到今,他的名字永远不会消失,让许多名人都读到他的名字。怎样才能知道所有高手的状态呢?有了这个。
参考翻译:
大德的形式与道是一致的。道是一种模糊的东西,没有固定的形式。恍惚,恍惚,但恍惚中有影像;恍惚,恍惚,但恍惚中有物体;深而远,但深中有精,而这个精是真实可信的。从古至今,其名不可废。只有据此,才能认识到万物之始。我如何知道万物的开始?这就是原因。
第二十二章
曲一完整,错一正,空一满,弱一新,少一为多,多一为混乱。所以,圣人怀抱一位,是世间的通行做法。不是自见,所以清楚;不自以为是,所以显露;不自削,故有功;不自尊,所以长久。我丈夫不打架,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打架。古话说“乐成”,其实不然!诚心归来。
参考翻译:
只有怨才能保全,只有弯曲才能直,只有压抑才能填满,只有破败才能重生,少取才能得到,多取就会混乱。因此,圣人以这个道理作为处理天下事的秩序和模式。只有不固执,你才能看得清楚;不是自以为是就能分清是非;不是靠自我吹嘘就能成功;不是自大就能长久保持自己的能力;正因为你不与人竞争,所以天下无人能与他竞争。古人所说的“忍辱负重”之类的话,岂是一句空话!真正得到了一切。
第二十三章
夕颜自然。因此,风不常长,阵雨终日。这是谁?世界。天地不能长存,但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故修道者,同于道;有德的人,同德;有德的人,同德;有德的人,同德。失去的人就等于失去。与道同者,道亦乐得之;与道同者,道亦乐得之。与德同者,德也乐得之。与失去一样,失去也乐于得到。如果你不够相信,你就不相信。
参考翻译:
少说话是自然法则。所以,大风不吹一上午,大雨不下一整天。谁把它弄成这样?这是天和地。天地(狂风暴雨)都不能长存,何况人呢?故从事道者:求道者同道。求德者同德,求失者同失。与道同者,道得之亦乐;与德相同的人,德也乐得他;与施一样的人,施也乐得他。如果你不守信用,当然会发生难以置信的事情!
第二十四章
奋发图强的人,不会站立;跨越的人不会成功;见己者不明;自以为是的人不会显露出来;自强不息的人,不会有成功;自卑的人,不会有成功。那些为自己骄傲的人不会成长。于道,谓之:余粮。事物可能是邪恶的,所以有道的人不会住在那里。
参考翻译:
抬起脚跟的人站立不稳;刻意迈大步的人,走不远;固执的人看不清;自以为是的人,看不到是非;炫耀的人无法显示自己的优点;傲慢的人是看不清的人。它不能持续太久。从道家的角度来看,应该说是残瘤。每个人都讨厌它,所以明智的人不会这样做。
第二十五章
万物混杂,先天地生。寂静荒凉,独立而不变,行进无危,可以为天地之母。我不知道它的名字。 “羌”字曰道,“羌”名曰大。大日曰过,逝日曰远,远日曰逆。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域内有四大主域,人类居住在其中之一。人随地,地随天,天随道,道随自然。
参考翻译:
有物是一,先于天地而生。无声无息、无形,永远存在,不依赖外力。周而复始地运行,才算得上是世间万物的基础。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就叫它“道”,勉强给它起名叫“达”。大而无边,谓之过,逝去,谓之远,远了,才能回到原点。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有四种元素,人类就是四种元素之一。人以大为法,地以天为法,天以道为法,道以自然为法。
第二十六章
重是轻之本,静是躁之王。
因此,君子出行,绝不不带行李。虽有荣观,但颜却孤高。万乘之主怎能以自己的身体轻视世人?温柔则失根;温柔则失根。如果你不耐烦,你就会失去权威。
参考翻译:
重是轻的基础,静是动的主宰。因此,圣人终日行走,不留行李。虽然你的生活很奢侈,但你并不沉迷其中。身为泱泱大国的君主,为何对待天下事如此轻率?鲁莽必然会失去根基,贸然行动必然会失去主导地位。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痕,善言无瑕;好的数字不需要计划;好的关口没有纽带却打不开;良结不系,却不能解。所以圣人总是善于救人,所以不抛弃任何人;他总是善于保存东西,所以他从不放弃任何东西。名叫奚明。所以,好人是坏人的老师;坏人是好人的资源。不赏其师,不爱其才,虽智大惑,谓欲妙。
参考翻译:
善于行走的人不留痕迹;善于言谈的人,不留痕迹;善于算计的人不留筹码;善于关的人,无锁就开不了门。善于捆绑的人,没有绳子就不能解脱。故圣人常善于救人,故无废人;善于用物,故无废物。这就是所谓的内在智慧。所以,善人是恶人的老师,恶人是山热的例子。如果他不尊重老师,不珍惜老师的榜样,他可能认为自己很聪明,但实际上他很困惑。这是深刻而深刻的道理。
第二十八章
知男守女,是世间之流。世间之流,恒德不离,而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乃天下之谷。世之谷,恒德足矣,返朴归真。知其白,守其黑,此是世道。乃世间之风,常贤而不迟,复归无穷。素粉为兵器,圣人用之,则为官,故大智不可断。
参考翻译:
他知道什么是强者,但他依然是弱者,他甘愿成为世间的沟渠和溪流。如果你愿意做世间的沟渠和溪流,你的永恒德性就不会消失,你就会回到初生婴儿的状态。明知光明,却身处黑暗,愿意为世界树立榜样。如果你愿意为世界树立榜样,你的永恒德性就不会丢失,你就会回归究竟真理。他明明知道什么是荣耀,却执着于屈辱,甘愿做人间的山谷。甘为天下的江河谷地,才能有永恒的德才,才能恢复朴素。当简单性被分散时,它就变成了一种工具。圣人用他们来发挥自己的力量。故大器皿齐全。
第二十九章
将军想要接管世界,但我看到他别无选择,只能这样做。世间的神器是无法操控、无法持有的。做到的人会失败,坚持的人会失败。故圣人无为,故无败;他没有执着,所以他没有失败。事物可能会移动或跟随;他们可能会发出嘶嘶声或吹气;他们可能强,也可能弱;它们可能被携带或丢失。故圣人除极、奢、太。
参考翻译:
如果他打算以武断的方式统治世界,我想他将一无所获。世间诗圣之物,不可轻举妄动。妄为者必败,欲占为己有者必败。所以,凡事有前进者,有落后者,有轻静者,有疾风者,有强者,有弱者,有小受挫者,有彻底毁灭者。因此,圣人必须消除极端的奢侈和过度的措施。
第三十章
以道养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实在是太遥远了。有老师的地方,就有荆棘。当兵之后,就会有不好的岁月。善行必有果报,不要用它们来获得力量。不要因果子而骄傲,不要砍掉果子,不要因果子而骄傲。作为最后的手段这样做,作为结果而这样做,但不要强迫自己。物强则老,这叫不道德,不道德已经发生了。
参考翻译:
以道辅王,而不以武力于天下炫耀者,则易受报:军队所驻之处,必长荆棘。战争结束后,必定有多年的饥荒。善于用兵的人,只求好的结果,不敢用兵炫耀自己的实力。当你取得好成绩时,不要骄傲。当你取得好成绩时,不要自夸。当你取得好成绩时,不要骄傲。当你有好的结果时,你应该把它们视为必然。当你取得好成绩时,不要炫耀。当事物变得更强大时,它们就会变老。这就是所谓的不合道理。不符合道的原则必然会灭亡。
第三十一章
士兵是不祥的武器,可能是邪恶的东西,所以有权利的人不会住在那里。君子居处,贵左;用兵时,他看重正义。兵乃凶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才使用,安宁才是最好的。胜而不美,美者乐杀人。在富乐杀人的人,在世上是不能成功的。好事发生在左边,坏事发生在右边。左边的将军在左边,右边的将军在右边。据说,他们将被当作葬礼对待。杀人者应哀哭,胜利者应丧礼。
参考翻译:
武器是不吉利的东西,人人都讨厌它,所以明智的人不会依赖它。君子一般都是左侧朝上,打仗的时候却是右侧朝上。武器是不吉利之物,不属于君子。将它们作为最后的手段并轻视它们。不要把胜利视为一件好事。如果你认为这是一件好事,你就会喜欢杀人。喜欢杀人的人在世上是不可能成功的。吉事在上,丧事在上,凶事在上。左边的将军在左边,右边的将军在右边。也就是说,葬礼是有规矩的。战争杀死了很多人,所以你必须怀着悲痛参加,即使你胜利了,你也必须遵守丧葬规则。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他虽小,但天下没有人能为他做点什么。诸侯王若能守护,则万物皆安。天地合而降甘露,民不听令而和。初有名,名既有,亦知止,知止不能毁。例如,道之于世间,正如江河谷之于江海。
参考翻译:
道从来没有固定的名字。普虽小,但天下无人能主宰。来至君者者,若能守之,则万物自动服从。天地之气相合,就会下雨。人们不引导它,但它是自然的、均匀的。当你开始拥有一个系统时,你需要一个名字。既然你已经有了名字,你就必须停下来。知道何时停止可以避免危险。例如,道属于世界,就像江海属于江河一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智。征服别人的人强大,征服自己的人强大。知足的人是富有的。强者有意志。不失其地位的人,将永垂不朽。死而不死的人会活得更久。
参考翻译:
能够认识别人,就叫智慧;能够认识自己,就叫明。能够战胜别人叫强,能够克服自己的缺点叫强。如果你知道自己满足了,你就会感到富有。如果你坚持下去,你就会有野心。不失本性,就能长久。如果你死后不被遗忘,你就会活得长久。
第三十四章
道路广阔,可控。万物靠它而生存,不放弃,不成功则成功。衣养万物而不侵,谓之小;归还万物而不接管的,可以称为大。因为最终他不认为自己伟大,他可以变得伟大。
参考翻译:
万物都依赖它生存,但它却从不说什么。即使成功了,它也不会将其据为己有。如果它滋养万物而不认为自己是主人,而且往往没有欲望,那可以称为渺小。如果它想让万物都属于它而不认为自己是它的主人,那么它就可以称为伟大。因为它不认为自己伟大,所以它就变得伟大。
第三十五章
抓住大象,世界就会运转。去无伤害,平安无事。愉悦又诱饵,路人驻足。道之出口,淡而无味,目不能见,耳不能闻,不能足用。
参考翻译:
谁掌握了道,天下所有人都臣服于他。如果大家都来投票,就不会互相伤害,大家都会安心。音乐和食物可以让行人停下脚步。道虽说,却是鸡肋。你看不到它,你听不到它,你用不了它。
第三十六章
如果你想消除一些东西,你必须扩大它;欲弱则必强;欲弱则必强;欲弱则必强;欲弱则必强;欲弱则必强。欲灭之,必强化之;欲灭之,必强化之;欲灭之,必强化之;欲灭之,必强化之;欲灭之,必强化之;欲灭之,必强化之;欲灭之,必强化之;欲灭之,必强化之;欲灭之,必强化之;欲灭之,必强化之;欲灭之,必强化之;欲灭之,必强化之;欲灭之,必强化之;欲灭之,必强化之;欲灭之,必强化之;欲灭之,必强化之;欲灭之,必强化之;欲灭之,必强化之。如果你想得到它,你必须加强它。谓之黄昏。弱点战胜了力量。鱼不能脱离深渊,国家的利器不能示人。
参考翻译:
欲抑制,必先扩张;欲抑制,必先扩大;欲抑制,必先扩大。欲弱,必先强;欲弱,必先强;欲弱,必先强;欲弱,必先强;欲弱,必先强;欲弱,必先强;欲弱,必先强。欲废其,必先兴其;欲废其,必先兴其;欲废其,必先兴其;欲废其,必先兴其;欲废其,必先兴其。欲得其先,必先予其。这就是所谓的深谋远虑。弱点将战胜力量。鱼不能离开水,国家的好武器不能展示给别人。
第三十七章
道总是无所事事却无所不为。诸侯王若能守之,则万物自化。如果你想将它转化为某种东西,我会用无名的简单来压制它。如果你用无名的单纯来压抑它,你的丈夫就不会想要它。如果你不想安静,世界就会井然有序。
参考翻译:
它是无为,没有什么是它不做的。如果国王能够保持无为的原则,那么一切都会自然而然地归于他。如果入籍后有欲望的话,我会用“无名攻击”来制服他。无名攻击,意味着欲望的消灭。消除欲望就能和平,世界自然就安定了。
第三十八章
有德,就有德;如果你有德,你就没有德,所以你有德。上德无非是思想;下等的德行不过是思想而已。上仁不假思索地去做;上义不假思索地去做。如果你不回应礼物,你就会把它扔掉。故失德则德,失德则仁,失仁则义,失义则礼。夫礼薄忠,致乱。先知者,道之明,愚之始。所以,真正的男人应该关心善,不关心弱;他应该关心真理,而不是关心奢侈。所以去那一个并拿走这个。
参考翻译:
有德,并不显得有德;它实际上是有德性的。有德,自以为有德,其实并不是有德。不刻意表现自己的德行,就没有办法表现德行。他显其德,刻意显其德。山人表现出一些善意,但并不是故意的。至高的义显明了自己,刻意地表达了他的义。礼物已表达,但没有收到回应。只要伸出你的双臂,强迫别人做出回应。所以,失了道才能有德,失了德才能有仁,失了仁才能有义,失了义才能有礼。这叫礼,不忠就是乱的开始。对于有远见的人来说,道的虚无是无知的开始。所以,真正的男人应该是诚实正直的,而不是生活贫困;他的意图应该是朴素诚实的,而不是虚荣的。因此,我们必须放弃后者,采用前者。
第三十九章
昔得一者:天得一以明;地球有了一个让其和平的人;众神赐予其灵性;五谷得一,带来生命;王子得到了一个,并认为世界是正确的。原因是,如果天空不能保持晴朗,它可能会破裂;如果天空不能保持晴朗,它可能会破裂;如果地球不能保持平静,它可能会毁灭;如果地球不能保持平静,它可能会被毁灭。诸神若无灵,则恐安息;五谷不能饱,则可能枯竭。如果万物不能生存,它们就可能被毁灭。诸侯王若不能改正,就会因恐惧而崩溃。所以,高贵是以*为基础,高低是基础。故诸侯、诸侯自称孤寡、穷困。这不是基于*吗?真的吗?因此,没有任何声誉。所以,我们不希望自己美丽如玉,光泽如石。
参考翻译:
自古万物得一:天得一则清,地得一则太平,神得一则灵,坑得一则填,万物繁衍繁衍。当他们得到一个,王子和国王得到一个,他们就成为世界的领导者。他们都达到了只有得到一个才能达到的境界。如果天空不能保持晴朗,它可能会破裂;如果地球不能保持和平,它可能会被遗弃;如果神不能保持有效,它就可能消失;如果坑不能保持充满,它可能会干涸;所有生物如果不能繁殖和繁衍,就可能灭绝;如果他们不能保持较高的地位,他们可能会崩溃。所以,高贵是基础,尊卑也是基础。因此,诸侯王自称“孤家”、“小人”、“不*”。这不是基于*吗?不是这样吗?所以,如果你追求太多的荣誉,你就会没有荣誉。欲不成贵玉,必先固本。
第四十章
相反的是道的运动;弱则用道。世间万物皆生于有,有又生于无。
参考翻译:
反其道而行,是道之动,示弱,是道之用。世间万物皆生于看得见的“有”,而“有”却生于看不见的“无”。
第四十一章
军士闻道,勤修行;军士闻道,则生死;军士闻道,则生死。下士闻道,必笑。不微笑对于道来说是不够的。故有建议:知道如无知;知道如无知;知道如无明。进则退,进则退。无知就像;上位者如谷;宽则等于不足;宽则等于不足;宽则等于不足;宽则等于不足。修德如偷;诚实就像谦虚;说清楚就等于羞辱;大方无棱角;伟大已晚;伟大的是声音。西升;大象是看不见的;道无名。丈夫就是这样,善于借贷,事业有成。
参考翻译:
军士听了道的道理,就努力去实践;军士听了道的道理,觉得有道理,又觉得不合理。下士听了道的道理,哈哈大笑起来。不被人嘲笑,那就不是真道了!所以古人云:“道”显明如暗,“道”进如退,“道”平如凹凸,“德”高如低谷,“道”白如谷。泥土,浩瀚的“道”,就如泥土一样。德行似乎缺乏,德行强盛则显得懒惰,质地纯正则显得浑浊。最大的正方形没有角落,重要的电器往往制造得很晚,最响亮的声音听起来很安静,最大的图像似乎看不见。 “道”是隐藏的、无名的。唯有“道”善于使万物成全。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承阴抱阳,能量和谐。人之恶在于孤独、寡居、穷困,而诸侯却以为自己有名。故物或损而利,或利而失。别人教的,我也教。强者不许死,我要做他们的干爹。
参考翻译:
道产生统一,统一产生两个对立的方面,两个对立的方面产生第三者,第三者产生万物。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对立的方面,它们在碰撞中又是和谐的。人们讨厌的就是诸如“孤独的家庭”、“孤独的人”、“不*”之类的词语。但诸侯们却用这些词来称呼自己。因此,凡是损害它的,它就会得到好处;凡是损害它的,它都会得到好处。任何增强它的东西都会被削弱。人教我的,我也教别人:“施暴者不得好死”。我想把这句话作为教化人们的宗旨。
第四十三章
世界上最软,世界上最强。无入无边境界,故知无有益。无言之教,无为之利,天下可望。
参考翻译:
世界上最弱的东西,也能控制世界上最难的东西。无形的力量可以毫无缝隙地进入事物。我由此体会到了无所事事的好处。世界上很少有事情能比得上无声的教诲和无为的好处。
第四十四章
谁的名字和身体有关联?尸体和货品谁多?哪种疾病是好还是坏?爱得太多,就会付出很多;爱得太多,就会付出很多;爱得太多,就会付出很多。如果你隐藏得太多,你就会灭亡。故知足则不辱,知止则不灭,可以长久。
参考翻译:
名誉和身体哪个更亲密?身体和财产哪个更重要?获得和失去哪个更有害?因此,过度的吝啬会导致更大的开支,而过多的储备会导致严重的损失。如果知道自己满足了,就不会受到侮辱。知其足,则不危,久安矣。
第四十五章
如果缺少了一项伟大的成就,那么使用它也不会有害。如果有大量的剩余,那就是用不完的。大直如弯,大技如笨,大辩如冷漠。安静克服急躁,寒冷克服炎热。宁静是世间的正气。
参考翻译:
最完美的东西似乎是空的,它的作用也不会穷尽。最直的人似乎歪曲,最敏捷的人似乎笨拙,最能言善辩的人似乎说话迟缓。快走可以战胜寒冷,沉默可以战胜炎热,清净无为可以引领世界。
第四十六章
世上有办法,只是浪费时间。天下无路,兵马生于郊外。没有什么灾难比不满更大;没有什么过失大于欲望。因此,知道什么是足够的总是足够的。
参考翻译:
天下有正义,则用战马耕田;天下有正义,则用战马耕田;当世界上没有正义时,怀孕的马也必须在战场上生下小马驹。最大的灾难是不满足,最大的罪恶是贪婪。因此,知道知足就是知足,始终就是知足。
第四十七章
足不出户就能认识世界;不向窗外窥视,也能看到天道。它的旅程是遥远的,它的知识是有限的。所以圣人不做而知,不见而知,不做而成。
参考翻译:
不出门即可知天下事。不看窗外,也能看到天道。你走得越远,你知道的就越少。所以,圣人不经历而知,不见而明,不做而成。
第四十八章
为学而日过,为道而日过。一次又一次的伤害,到了无能为力的地步。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做。要想征服世界,往往需要无事可做,而即使有事可做,也不足以征服世界。
参考翻译:
对知识的追求日益增加,对道的追求日益减少,再减少,直到达到无为的境界,虽然无为却没有什么不是他做的。不常干涉治世。如果不断地干涉,就不可能治理好世界。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常大意,以民心为心。什么是好的,我就擅长;什么是好的,我就擅长;有什么不好,我也有好的;德行是好的。相信的人,我就相信;不信的,我也信;美德相信。圣人在世,而独身,而使天下人心清,百姓皆悉其耳目,圣人为子。
参考翻译:
圣人没有固定的意志,以人民的意志为自己的意志。我善待善良的人,也善待不善良的人,这样才能使人变得善良。我信任值得信赖的人,也信任不诚实的人。这可以使人们信守诺言。他能称职治理天下,使天下人民返朴归真。百姓注重所闻所见,圣人使百姓恢复婴儿般的状态。
第五十章
从出生到死亡。十人之中,有三人会出生;十人之中,有三人会受到死亡影响;十人之中,有三人会受到死亡影响。为什么?因为它的原料。盖听说,善于养生的人,路上不会遇到猛虎,入军时不会被装甲兵袭击;虎无角,虎无爪,兵无刃。为什么?以其不朽。
参考翻译:
从出生到死亡。十分之三的人寿命较长,十分之三的人寿命较短,而本来可以长寿的人十分之三过早死亡。这是为什么?因为想要长寿,所以生活太过宽裕。据说善于保护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牛和老虎,在战争中也不会被杀死。牛不能用角,虎不能用爪,兵不能用刀。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不会去有死亡危险的地方。
第五十一章
道从其生,德从畜生,物从其成,势从其生。故万物尊道、重德。道之尊,德之贵,夫之命,常为自然。故道生之,德生动物;培育它、培育它;成熟它,成熟它;滋养它,又推翻它。生无有,行无依,长无杀。谓之玄德。
参考翻译:
道生万物,德养万物,类辨万物,环境造万物。故万物不尊道惜德。道之所以受尊崇,德之所以珍贵,就在于它顺应自然而不干涉。故道生万物,德养万物,使万物生长发育,安定保护万物,滋养繁衍万物,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居功。为自己的功德,当最深的德行就是不以自己为主宰而成为万物的主宰。
第五十二章
世界有一个开始,我们认为它是世界的母亲。现在他有了母亲,他就可以认识自己的儿子,他就可以再次保护母亲,就算失去身体也不会有危险。如果你把钱关起来,你的余生将永远不会努力工作。打开它并帮助它,但你不会挽救它的余生。见小谓明,守柔谓刚。利用它的光来恢复它的亮度而不会对你的身体留下任何伤害;这是正常的攻击状态。
参考翻译: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一个开始,这个开始应该被视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基础。一旦知道了万事万物的根源,就能了解万事万物。既然明白了万物,仍要坚守万物的根源,那么你的余生就永远不会有危险了。如果你堵住这个洞,关上门,你就一辈子都不会生病;如果你打开这个洞并帮助他们,你的余生将永远无法治愈。察微者曰明,留弱者曰强。利用它的光芒来反射内心的光芒,不给自己带来灾难。这是熟悉它的常见方法。
第五十三章
让我认清形势,走在路上,只用这份恐惧。路很崎岖,但人们喜欢它。王朝动荡,田野荒芜,仓库空空。他文采斐然,手握利剑,厌恶饮食,财力绰绰有余。这是盗贼的夸口。这是不道德的!
参考翻译:
如果我有一些知识,我就会走在大道上。我害怕的是走错路。路是平坦的,但人们喜欢走捷径。政府非常腐败,农田荒凉,仓库空空如也。但穿锦衣、持利剑、厌美食、财物过多者,谓之贼首。多么不符合道啊!
第五十四章
善于建造的人永远不会拉起,善于拥抱的人不会起飞,子孙将继续祭祀。修身于身,其功德真实;在家养之,其德必存;耕于村中,其德将长久;耕其于乡,其德将丰。修其于世,其德将普天下。因此,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我怎样才能知道世界上正在发生什么?有了这个。
参考翻译:
建得好就不能拔除,抱得好就不会脱落,子孙后代将遵循这个原则永远祭祀。如果你用这个道理来修心,你的德性就会清净;如果用这个道理来治理家庭,那么你的德行就会很丰富。以此理治城,则其德长久。以此理治国,则德长存;如果用这个道理来治理国家,那么这个国家的德性就会长久。就会富有;以此理治理天下,天下的德行就会普世。因此,要认识个人与个人、家庭与家庭、国家与村庄、国家与国家、世界与世界。我怎么知道世界是这样的?只要用这个方法就可以了。
第五十五章
汉之德,胜于童子之德。毒虫不螫,猛兽不抓,掠鸟不争。骨骼脆弱,肌肉柔软但握持牢固。不知道男女的结合,能产生出最精致的东西。终日嚎叫而不呱呱叫,达到和谐。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宜生曰翔。心则气强。物强则老,谓之不道德,但已然不道德了。
参考翻译:
德行深的人,就像婴儿一样。毒虫不蜇他,猛兽不伤他,恶鸟不捕他。他的筋骨很弱,但他的小拳头却紧紧地握着。终日嚎叫,但喉咙不嘶哑,这是最清净和谐的表现。清净和谐的道理的认识叫做常,常的认识叫做明。贪图享乐称为祸患,欲主宰自己的精力称为野心。如果事物变得太强大,就会变老。可以说,离开道,就会英年早逝。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破其锐,解其惑,调其光,同其尘,此谓“玄合”。因此,如果你不在,你就会很接近;如果你不在,你就会很接近。如果你不在,你就会疏远;如果你不在,你就会疏远。如果你没空,你会受益;如果你不在,你就会受到伤害;无有则贵,无有则贵。如果您没空,您将是*。因此,它在世界上是高贵的。
参考翻译:
真正懂的人不会乱说,随便说的人并不真正懂。堵洞、关门、润缘、除纷争、蕴含光辉、掺入泥土,此谓“玄通”,故不可亲近,更不可停留。远离它。不可能对他有利,也不可能对他有害。不可能使他高贵,也不可能使他卑微。因此,他受到世人的重视。
第五十七章
以诚信治国,以奇用兵,以无克天下。我怎么知道这个?据此:世间禁忌多,而民穷;利器多,国弱;诡计多端,奇事遍地;有了法律法规,小偷就多了。故圣人曰:“我无为,则民自成。我喜静,则民正;我无为,则民富;我无欲,则民朴。” ”
参考翻译:
以正法治国,以奇奇用兵,治天下而不扰民。我怎么知道是这种情况?这是因为:世界上的禁令越多,人民就越贫穷;民间武器越多,国家就越乱;人愈熟练,奇物愈多。法律越明确,小偷就越多。所以圣人说:我若无为,百姓自然会适应。我若很安静,人民自然就会正直。我若不干涉,百姓自然富足。我无贪欲,人民自然诚实。
第五十八章
政府很无聊,但人民很诚实;其政乱而民乏。故圣人方而不截,廉而不慎,直而不乱,明而不耀眼。福所在处有祸,祸所在处有福。谁知道极端?这没有什么不对的。好人又变怪了,好人又变怪物了。人们的困惑会持续很长时间。
参考翻译: 政治宽松,人民就淳朴。政治苛刻,人民就狡诈。灾害啊,幸福就在它身边,幸福啊,灾害就藏在里边。谁知它最后会怎么样?它没有定论。正常的可能变为反常,善良可能变为妖孽。人们的迷惑,由来已经很久了!因此圣人虽是方正的但不是切割的,虽是锋利的,但不伤人,虽是坦直的,但不放肆,虽是光亮的到不刺眼。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参考翻译: 治理人,事奉天都不如吝啬为好由于吝啬,可说成是早作准备。早作准备可说成是重积德。重积德就无往而不胜。无往而不胜这种力量是无法估计的。这种无法估计的力量,可以管理国家。有了治国的根本,治理方可以长久。这就叫做根扎得深.柢生的牢.这是延长生命的道理。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参考翻译: 治理大国好象煎小鱼(或者做小菜)。用道来治理天下,鬼也不起作用。不是鬼不起作用,就是它起作用也不能伤人。不是它起作用也不能伤人,圣人也不伤人。这样双方互不伤害,所以能彼此无事。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参考翻译: 大国要居于江河的下流,这是天下百川所归附的地方,自居于雌性地位。雌性经常以安静战胜雄性,就在于她安静而居下。所以,大国对于小国谦下,就可取得小国的信任。小国对大国谦下,才能取得大国的信任。所以,谦下可以信任人,谦下可以被人信任。大国不过分要求领导小国,小国不过分要求事奉大国,大国小国都适当的满足自的要求,大国应特别注意谦下。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参考翻译: 道是万物的主宰,是善人的法宝,恶人也受它的保护。美好的言词能换取人们的尊敬,善良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即使有不懂为善的人,怎能把他们抛弃呢?所以树立天子,设置大臣,虽然先献美好的玉石,后献珍贵的车辆,还不如把道作为献礼。古时所以为什么要重视这个道?不是说有求即能得,有罪即能免吗?所以被天下所重视。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参考翻译: 把无为当作为,把无事当作事,把无味当作味。不管大小多少,要用德来报答怨恨。打算克服困难要从容易处入手;实现远大理想要从细小处开始。天下的难事必须从容易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须从细小处做起。因此圣人始终不做大事,所以才能完成大事,轻易答复别人的要求,势必要失信,把事情看得很容易势必会遇到很多困难。因为圣人遇事总是看得困难些,所以最终就没有困难了。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参考翻译: 局面安定时容易维持;事变还没有迹象时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溶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消散。要在事件发生前就把它安排妥当,要在祸乱未发生以前就加以治理。合抱的大树是由小树苗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积累的泥土筑起的;潜力的远行是从第一步开始的。有为就会有失败,有得就会有损失。因为圣人无为,所以就不会失败:无得,所以就无失。人们做事往往在快成功的时候失败。当事情快要办完的时候还能象开始时那样谨慎,因此圣人的欲望就是没有欲望,不重视稀有的货物;圣人的学问就是没有学问,以补救众人常犯的过错。用以辅助万物自然发展不敢去妄加干涉.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参考翻译: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参考翻译: 江海所能成为一切河流的领袖,由于它善于处在河流的下游,所以能成为一切河流的领袖。所以要想处在人民上面,必须在言词上对人民表示谦下;想出在人民之前,必须站在人民后面。所以圣人处在人民上面,而人民不感到负担;处在人民前面而人民不感觉碍事。所以天下人民喜欢推崇他而不厌弃他,因为他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争得过他。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参考翻译: 天下人都说我的道太大,正是因为大,所以不象任何东西。如果象某种东西,早就渺小的很了!我有三件法宝,我掌握它并保护着它:第一叫做慈爱,第二叫做节俭,第三叫做不敢在天下人的前头。慈爱,才能勇敢,节俭,才能宽绰,不敢在天下人的前头,才能做事物的首长。现在舍弃慈爱而求勇敢,舍弃节俭而求宽绰,舍弃后而去争先,只有死路一条了。说道慈爱,用它去作战就能胜利,用它去守卫就能巩固。天要拯就谁,就用慈爱来保卫谁。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参考翻译: 善于作武士的不逞勇武;善于作战的不*愤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对打;善于用人的,对人谦下。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德行,这叫做利用别人的力量,这叫做与天道符合,这是自古以来的准则。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参考翻译: 用兵的说过:我不敢主动进攻而要防守,不敢前进一寸而要后退一尺。这就叫做没有阵势可摆,没有胳膊可举,没有敌人可打,没有武器可拿。祸害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我的法宝。所以两军势力相当,悲愤的一方会得到利。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参考翻译: 我的话很容易懂,很容易实行。天下竟没人懂,没人实行。言论要有宗旨,做事要有主心骨。由于人们的无知,所以才不了解我。了解我的很少,效法我的就可贵了。所以圣人穿的虽不好怀里却揣着美玉。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参考翻译: 知道自己有不知道的最好,不知道自以为知道就是毛病,正因为把这种毛病当作病,所以才没有病。圣人没有毛病,因为他把这种毛病当作病,所以才没有病。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参考翻译: 人民不怕威胁时,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不要逼迫得人民不得安生,不要堵塞人民谋生的道路。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感到压迫。所以圣人只求能自知而不自我表现,只求自爱而不自居高贵。所以要抛弃后者保持前者。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参考翻译: 勇于有胆量就会死,勇于没胆量就会活。这两种“勇于”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讨厌的,谁知道是因为什么?所以圣人也难于解说明白。天的道,不争斗而善于取胜,不说话而善于答应,不召唤而自动到来,慢条斯理的而善于谋划。天网广大无边,网孔虽稀,而从没有遗漏。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zhuo)。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参考翻译:人民不怕死,怎么能用死来吓唬他们?如果使人民经常怕死,对那些捣乱的人,我把他们抓来杀掉,谁还敢?应由专管杀人的人去杀。要代替专管杀人的去杀,正如同代替木匠去砍头。要代替木匠去砍木头,很少有不砍伤自己的手的。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参考翻译: 人民所以饥饿,是由于上面租税太多,所以才饥饿。人民所以难治理,是因为上面有所妄为,所以难治理。人民之所以不重视自己生命,是因为上面过分地保养自己的生命。所以人民才不重视自己的生命不过分看重生命的人,比过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参考翻译: 人活着时身体是柔软的。人死后身体是僵硬的。万物草木活着时是柔软脆弱的,它们死后就变得枯槁了。所以僵硬的属于死亡一类,柔软的属于生存一类。所以军队逞强就会被消灭,树木僵硬就会被摧折。僵硬的处于下降状态,柔软的处于上升状态。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参考翻译: 天的道不正象拉弓射箭吗?高了就压低些,低了就抬高些,有多余的就减少些,不足的就补充些。天的道减少有余的补足不足的,热闹的道却不是这样,而是减少不足的补充有余的。谁能把有余的拿来补充不足的?只有有道的人。因而圣人干完事情却没有仗恃,成功了自己不居功,他不愿意表现自己的贤能。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参考翻译: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能攻破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水的。没有别的东西能代替它。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没有人不懂,却不能实现。因此圣人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算得国家的领导。承担全国的灾殃,才能当天下的王。正话好象是反话。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参考翻译: 和解深重的仇怨,必然还会有遗留的仇怨,这怎么算作妥善的办法呢?所以圣人虽然拿着借据的存根,而不强迫人家还债。只拿着借据的是有德的人,只管收债的是无德的人。天道对人无所偏爱,经常帮助有德的人。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参考翻译: 国要小人少。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看重死亡也不想远方迁移;虽有船车,没有乘坐的必要;虽有武器装备,没有陈列的必要。使人民回复到结绳记事的状况。吃得香甜,穿的美观。住的安逸,过得欢乐,邻国之间互相看得见,鸡鸣犬吠的声音互相听得着。而人民直到老死,都不互相往来。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参考翻译: 真实的话不见得漂亮,漂亮的话不见得真实。行为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者不是善良的人。有专门知识的人不是什么都懂,什么都懂的人不会有真正的专门知识。圣人没有积蓄,尽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尽力给与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天的道有利万物而不加伤害。圣人的道即使做点什么,也不跟人家争夺。【《无双杰作》老子《道德经》 全书对比译本,只发一次,珍惜并阅读!】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哇塞!《道德经》全书对比译本,太赞了!必须收藏!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终于找到一个能让我彻底理解《道德经》的译本了!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比译本,简直是打开《道德经》新世界的大门!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本书真是太棒了,对比不同译本,让我对《道德经》的理解更深刻了!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强烈推荐!这本书真的值得反复阅读,对比译本太有帮助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到“无双杰作”四个字就觉得很有吸引力,迫不及待要开始阅读了!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比不同译本,更能体会到《道德经》的精妙之处!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本书真是太良心了,对比译本,让我对《道德经》的理解更加清晰!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道德经》感兴趣的朋友,一定要看看这本书!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比译本,让《道德经》不再是天书!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终于找到一本能够让我彻底读懂《道德经》的译本了!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强烈推荐!这本书值得反复阅读,对比译本真的太有帮助了!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比不同译本,真是太精彩了!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本书简直就是《道德经》的宝典!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道德经》有兴趣的朋友,一定要看看这本书!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比译本,让《道德经》变得更加易懂!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本书真的太棒了,对比译本,让我对《道德经》有了新的认识!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强烈推荐!对比译本,让《道德经》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终于找到一本能够让我读懂《道德经》的译本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比不同译本,真是太震撼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