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抱怨是修行的开始,懂得反省是修行的根本,学会转念是修行的诀窍。不要只看到别人的错,你看到的都是你的因果! 世事无常,每个人都不会一直顺心如意,总是会出现各种波折,这便为抱怨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偶尔抱怨看似舒缓了情绪,给了负面情绪一个出口,但只要开始抱怨,便很难停下,而长期处在抱怨的环境中..
文钞原文: 教子女当于根本上著手。所谓根本者,即孝亲济众,忍辱笃行。以身为教,以德为范。如熔金铜,倾入模中。模直则直,模曲则曲。大小厚薄,未入模之先,已可预知,况出模乎。 近世人情,多不知此。故一班有天姿子弟,多分狂悖。无天姿者,复归顽劣。以于幼时失其范围。如熔金倾入坏模,则成坏器。金..
文:德光法师 说到《六祖坛经》大家都很熟悉,有敦煌本、惠昕本、曹溪原本和宗宝本四个版本,虽然内容稍有差异,但是主旨基本相同。作为中国佛教史上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祖师语录集,《六祖坛经》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翻开《坛经》,其中精美绝伦的语言、生动活泼的譬喻、玄妙深奥的机锋、心领神会的对话……无..
文 / 广钦老和尚 儒道二教,都还没有解脱,我们佛教来出家修行,是看能不能了生死,不可不知,而说还要去念书,读书哪里有谈到要粗衣淡饭! 现说释儒道三教,佛教是修戒定慧,儒教是修礼义忠孝,道教虽然也有道,但没有佛理存在,不得解脱,最后仍要归净土才能了生死。 法师们没有切实地去和居士们..
文钞原文: 古人云,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闻,生死难了。我等幸得人身,生中国,闻佛法。所不幸者,自愧业深障重,无力断惑,速出三界,了生脱死耳。然又幸得闻我如来彻底悲心所说之大权巧,异方便,令博地凡夫带业往生之净 土 法 门。实莫大之幸也。若非无量劫来,深植善根,何能闻此不思议法,顿生真..
文:南怀瑾 佛经上有四句话:“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什么是诸行?行并不是我们在这里走路,在这里转就叫行。心理上的思想,外在的行为,物质世界的一切环境,一切关系,家庭儿女人生,都谓之“行”。行者动也。一切都在动态中。宇宙万有的现象,包括我们的身心,随时都在动态之中,..
文:圣严法师 有一句话说“恩将仇报”,一般人往往记怨不记恩,能够记住的恩情总是比怨恨来得少,就如俗谚所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别人对你好一点,你会希望他能对你更好一些;或是别人已经借你钱,却还觉得不够多,反过来嫌别人小气。 如果有这种想法,便是不知感恩图报的人,只希望别人付出,不想回馈..
文钞原文: 凡有来者,固宜以提倡因果报应,信愿念佛,为救世度人之方便。当今之世,若不提倡因果报应,虽圣贤佛菩萨同出于世,亦无可如何。光常曰,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有藐视因果,谓为小乘者,皆徒逞狂慧,不务真修之魔侣也。 果能大倡此风,则唯知利己,不顾害人者,必当..
修学佛法的过程就是不断破除无始以来的贪嗔痴等一切诸漏,逐渐证悟佛性,但前提是通过戒定慧的不断增长,才能在修行过程中不断进步。培养与增长戒定慧的方式之一,即是通过每日的课诵,这点对于在家居士修学佛法尤为重要。 首先要明确,课诵的意义旨在培养和坚固佛弟子对三宝的信心,养成修学佛法的习惯,这样每..
修行既要有好的大环境作保证,如安定的社会和清净的道场,也要有好的小环境作保证,小环境就是我们自身。 在修行的时候,我们自身要做好五件事情,即所谓的“调五事”——饮食上要不饥不饱;睡眠上要不节不支;身体上要不宽不急;呼吸上要不涩不滑;心态上要不浮不沉。 01 调饮食 先说调饮食。..
文钞原文: 灵峰之劝人夜礼观音,不可死执,便谓定须夜礼。不过以夜静心净,最易见效。不使人知,亦不可执,乃治好名之念。若不能不令人知,则人知亦有何过。若炫卖自己修持,则便求名闻矣。今人不修法华忏法,何须简察法华三昧修证之相。 凡修一切法门,总以至诚恭敬,求心与道合,心与佛合。不以见胜妙境..
《六祖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应韶州刺史的邀请而讲的,其中一首《无相颂》,是特别针对在家修行而说的,慧能大师告诫大众,如果按照偈颂的要求来修行,就像经常在他身边一样,如果不依照偈颂的要求来修行,虽然剃发出家,对修道也没有益处。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