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常是苦 佛法的基本观念是苦,因为无常所以是苦。一般的人不知道苦从那儿来,实际上‘苦’有所谓的四苦或八苦。四种苦是基本的观念,乃指生、老、病、死。生并不是指出生,而是生存、生活;人在出生以后,于生存、生活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一个苦的事实。 在这个苦里,又含有无常,无常就是由少小而变成..
文钞原文: 宁子德晋,以己之三余堂求开示,冀即世间法,贯通佛法,俾后世子孙,各守敦伦修心之道,以行自利利人之事云。余曰,三余二字,不过诫其勤敏力学,勿旷时日,一刻千金,失则莫由再得耳。宜加一德字,则意义深长。余者,如易积善余庆,积不善余殃,乃悠久不息,永传不朽之谓。 世间无一法能久常,..
淡泊明志 智悲光尊者说过:一个凡夫众生,如果吃穿等样样俱全,在佛法没有成就之前,魔法已经成就了。所谓的魔法,魔就是障碍、磨难的意思。 我们众生其实都是在追求磨难,不是在追求解脱。因为我们追求的东西,都是把自己束缚起来的——追求财、追求名、追求家庭的幸福和安乐。当然,追求这些不为过,问题..
文 / 惠空法师 每个人都希望受到欢迎、赞叹、恭敬、拥护、护持,但这得要有福报智慧,且多与众生结善缘。一般人见了毒蛇、尸体皆会远离,所以当你觉得别人不喜欢你、不支持你、不理你的时候,不要怪别人。 中国人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李不必说话,人们自然来往穿梭于其树下而成了一条路,因为..
文钞原文: 有唯心净土,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由念佛之净心,感生西方之净土。世多以唯心则无土,便是魔外知见。此种似是而非之邪见,居其大半,致念佛之人,不得实益。尚自以为高明,而不知其为执理废事,自误误人之邪见也。由自性弥陀故,必须念西方弥..
文:达亮法师 “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人人都把心地扫,世上无处不净地。”这“扫心地”的功夫来源于《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周利槃特迦鼻根圆通章》。经上所说扫地、扫厕所有种种的功用,依一般人的观念,那种不干净的地方,想避都来不及了,何况去扫它呢?况且还是件下贱的工作,怎会有功用呢?其..
文钞原文: 世人每以教界相拘,致毕世不闻大法,尚自以能遵守本教为功。若果本教之圣贤,只许人依本教之理教。他教之理,纵有胜于本教者,亦不许入,即入亦不赞许。如是直与市井小儿知见无异,是尚得谓之为圣贤乎。 是知以教自拘者,皆悖本教圣贤之心也。汝本回教,能信奉佛法,皈依三宝,可谓豪杰之士。然..
文:净界法师 我们在学佛之前,都有自己固定的观察方式和处理习惯,主要决定于你的观念和心态。通常,我们是通过观察和比较,考虑此人此事对自己的利弊得失,然后再生起好恶之感,这就是观念在影响心态,决定心态。 所以,我们在闻思佛法之后,必须从观念着手,修正心态。佛法给我们提供了看待问题的正确方..
文:净慧长老 我们一般人在讨论生死问题的时候,总是截然地把生和死放在一个固定的时间点上,认为我们从娘肚子里出生的那一刻就是生,到临终咽气的那一刻就是死。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带有片面性的,生和死实际上是贯穿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念当中,所谓念念生死。 没有生活当中每一念的生死,也就不可能有那种阶段..
文 / 绍云老和尚 现在信佛的人这么多,出家人也不少。但是真正修持正道的人寥寥无几啊!为什么呢?就是怕吃苦、怕真干、怕真搞。在表面上搞形式都乐意,就怕在内里下功夫,从自己的爱好习气下手。例如有的人欢喜睡觉,一天睡十五个小时也能睡,你叫他改,比割肉还难。 我们出家修行、用功办道,我们问问..
文钞原文: 念佛一事,约现生得利益,必须要至诚恳切常念。若种善根,虽戏顽而念一句,亦于后世定有因此善根而发起修持者。故古人大建塔庙,欲一切人见之而种善根。此一句佛,在八识田中永久不灭。是知肯念佛固好,不肯念,为彼说,彼听得佛号,亦种善根。听久亦有大功德。 ——《印光法师文钞》 复张觉明..
文 / 圣严法师 佛教所说的‘灭苦’,有两种不同的层次:一种是在自己灭苦以后,再也不到世界上来受苦受难;另一种则是在自己灭苦之后,不但不离开苦,反而继续留在这个娑婆世界,为众生救苦救难,这就是菩萨道的精神。 其实只要我们内心的观念能够转变,苦就不会存在。但因为我们有身体,即使观念上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