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净慧长老 作为在家佛弟子,不论你信佛有多虔诚,你都不能脱离社会和人群,不能脱离你所从事的工作,也就是说不能脱离你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包括家庭的责任与义务,脱离了这些,你的信仰就悬在半空中,信仰就没有地方落实了。 什么是在家学佛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呢?我曾经讲过四句话: 将信仰落实于生..
文钞原文: 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无论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故曰万修万人去。若有不懂道理的人,念佛只想求富贵,求生天,此等之人,不能算有净土。其不得生西方,只怪自己不发愿,不能怪弥陀慈父不来接引。若能发愿求生,总是能去的。既得往生,亲见弥陀,听受妙法,即时开悟。一生便证阿鞞跋..
文:一诚长老 假设一下,当我们身处深山之中,远离世间的诱惑,这个时候是不是能够做到心如止水呢?或许可以。但是一旦踏入滚滚红尘之中,恐怕就会被花花世界迷了双眼,在名利、物质面前把握不住自己。 很多时候,需要出去走一走,才知道自己有没有定力。古人说“中隐隐于市”,就是这个道理。隐居在深山老..
文钞原文: 净土法门,为诸法之归宿。犹如大海,尽世间所有江河溪涧之水,莫不趣入其中。然一至其中,则同得海名,同成咸味。虽深广之极,莫能穷其边底,自浅而易见处论,其名体味性,固与深不可测处,无二无别。自世尊宏开此法以来,不知几何恒河沙恒河沙数众生,依教修行,往生西方也。 良由历代菩萨祖师..
“人这一生可短暂了,有时候一想,这人生和睡觉是一样一样的。眼睛一闭一睁,这一天就过去了;这眼睛一闭不睁,这辈子就过去了......”这是一个曾经很流行的段子,有的人听着笑一笑,有的人听着听着就沉默了。 还有人说,时间短的是“黄梁一梦”,做的时间长的就是“人生大梦”。古往今来,很多人都曾发出..
文钞原文: 念佛三昧,亦不易得,若不自量,或致著魔。须知往生净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乱,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乱,及得念佛三昧为志事,不复以信,愿,净念为事(都摄六根而念,为净念。念佛时,常听自己念佛音声,即是都摄六根之下手处。切须注意)。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实益..
中国古代哲学家说,你看到什么,说明你内心有什么。 苏东坡年轻时与佛印一起坐禅。苏东坡说:“大师,你看我坐在这里像什么?” 佛印说:“看来像一尊佛。”苏东坡讥笑着说:“但我看你倒像一堆大便!” 佛印微微一笑。 回家后,苏东坡把这件事告诉了苏小妹。苏小妹听完说,“因为自己是佛,看别人也..
文:明生大和尚 法门无高低,只有是否契机,是否适合自己。因为每个人的烦恼和依报正报都不同,修行的途径和路径就不同,就算修学同一个法门,也会有不同的成果。所以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法门可以是共性,但修行的方法是个性的,因此无论修行何种法门都要找到法门的根本特性,对治自己的烦恼,验证..
所谓缘分,就是遇见了该遇见的人;所谓福分,就是能和有缘人共享人生的悲欢。 缘分浅的人,有幸相识却又擦肩而过;缘分深的人,相见恨晚从此不离不弃。有的缘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属上等缘;有的缘分是可遇亦可求的,属中等缘;有的缘分是可遇而无需求的,属下等缘。 无论何等缘分,都离不开珍惜二字。 ..
文:绍云老和尚开示 有的说,我们是念佛的,在家也常有这个现象:见到莲花、见到光、闻到香。这叫感应道交。虽然,我们这里叫禅堂,但是有些人修的法门不一样,也有念佛的啊。你话头参不上,一心念佛,不搞任何动作、不发出声音,在心里默念。 我们讲过几次了,你念到念而无念,不念自念的时候,一念觉照现..
文钞原文: 汝母年高,于净土一法,未能认真修持。宜常与谈说六道轮回之苦,极乐世界之乐。人生世间,超升最难,堕落最易。若不往生西方,且莫说人道不足恃,即生于天上,福寿甚长,福力一尽,仍旧堕落人间,及三途恶道受苦。不知佛法,则无可如何。今既略晓佛法,岂可将此一番大利益事,让与别人,自己甘心在六..
文:惟贤长老 一、学佛首先要念苦 你们今天能够皈依三宝,走向学佛之路,这是一条解脱、觉悟的光明大道,是好事情。学佛首先要念苦,念苦才能发出离心,不念苦就发不了出离心,若只图眼前之乐,对生前死后的事都不管,那就是懵懵懂懂的一辈子,没有觉悟,本来生活在苦中或者在苦中作乐而不觉得。 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