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梦参老和尚 “造五无间,诽谤正法,毁呰贤圣,离诸善法,具诸恶法”。我们一般说五无间,五无间就是犯五逆罪,到地狱去受无间的痛苦——受苦没有间断的时候,一时都不停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个其中犯哪一条,死后都堕无间地狱,这叫五无间业。 毁谤正法的、谤毁贤圣的..
文钞原文: 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是失其扼要。而复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完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此种想念,似乎是好想念。 实则,由此而益加信愿,以致一心,则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乃六祖慧能的悟禅之言。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
文 / 一诚长老 《心经》里有一句“心无挂碍”,意思是内心没有任何的牵挂和负担,这个境界很不容易达到。人来到这世上,总是有所追求的,有所求,心里就一定会有所思所想,求而不得时,所思所想就容易变成执著。 一旦有了执著心,内心就有了挂碍,没办法获得自在。所以说要做到心无挂碍很难,尤其在现实..
文钞原文: 又学道之人,凡遇种种不如意事,只可向道上会。逆来顺受,则纵遇危险等事,当时也不吓得丧志失措。已过,则事过情迁,便如昨梦,何得常存在心,致成怔忡之病。汝既欲修行,当知一切境缘,悉由宿业所感。又须知至诚念佛,则可转业。 吾人不做伤天损德事,怕甚么东西。念佛之人,善神护佑,恶鬼远..
三祖僧璨大师得法后,听从二祖的嘱咐,一直隐居于皖公山。又逢后周武帝灭佛毁法,僧璨只好出入于太湖县司空山,住在偏僻之所,十多年,竟不为时人所知。 隋开皇十二年,有个才十四岁的小沙弥叫道信,来向他求解脱法门。他问道信:“谁绑你了?” 道信随口就答:“无人绑。” 僧璨提醒似地问:“既无人..
文钞原文: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当此等苦事发现之时,唯有放下万缘,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若气促,则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除此一念外,心中不可再起一丝毫别种的想念。亦不可望病速好,亦不可另起求神求天保佑的想念。有此种想念,便与阿弥陀佛之心隔开了,因此便不能..
欲明心见性,先改个性。见性无语,能掌控自己的心绪。 要想解脱,对世间所有的碰到的一切境界,不要做太多的情绪化,这样老死都不能解脱。所以不要等到临命终,现在就得大解脱,现在就得大自在。 未成道业,先结善缘,不要说容不下对方,欲明心见性,先改个性。 个性要改一改,不要出家修行了好几年;..
文钞原文: 念佛之人,不复作生死业,然宿业未尽,何能即得往生。若厌世心切,竭诚尽敬,专志念佛,求佛垂慈,早来接引,则亦有之。若自戕其生,以期往生,则便成枉死鬼矣。以彼工夫未到而自戕,当其正戕时,已经心失正念。况其戕之之苦,苦不可喻。 心失正念,何能与佛相应,蒙佛接引也。此种邪见,自误误..
文钞原文: 念佛人静坐也须念佛。非外道只静坐而已。念佛行住坐卧都可念。行时声默随意。卧时宜心中默念,不宜出声。坐时切不可掐珠,掐珠则神不能定,久则受病。卧时亦然。 无论行住坐卧声默,都要字字句句,心中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默念不开口,心中仍有声,自己的耳,听自己心里的声,与开口朗..
文:绍云长老 现在我想谈谈参禅的目的和参禅的方法。六祖慧能大师道出禅宗的宗旨:“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可知参禅的目的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也就是如果你参禅参到极点的工夫,开悟了,如果是证悟,那么你就悟与佛齐,得佛心印,也就是彻底了脱生死了。 既然这个法,这么好,又这么直截了当,那么..
修行不要退转,退转了那就要经过很长时间再恢复了,能如是修行,你能得到如是果,把你前生前世业障都消失了,你今生受了,受了就再不受了,已经欠的业都还了,这就有觉悟的心。把以前的,虚妄的,不实的那些个心去掉,同时呢,你前生的罪业啊在今生都消灭掉了,要高兴地受,完了呢,结果不思议。这个大家相信不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