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佛源老和尚 古人讲:“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你看今天就是初三了,快不快呢?这个就是无常嘛。一天就过去了,那你生死了了没有呢? 我刚才在下边,一个甘肃的在家人,年纪并不大,他说心里闷、头晕啊。这是年轻人啊!你看这个怎么得了?黄泉路上无老少,你不要看你们这些小朋友,老的要死,小的也..
文钞原文: 倘肯至诚念佛,决定冥冥之中,蒙佛加被,令不受危险也。凡有疾病,或遇凶祸,或求儿女,均宜至诚念佛,决定可以如愿。汝之功课,随汝之工夫,我亦不能另有所示。但须以至诚恭敬为根本。须生真信发切愿念佛。不须有若干心念,除念此六字外,了无一念当情。(即在心也)又须字字句句,念得清楚,听得清..
文:达照法师 别让心太固执 佛在菩提树下开悟的时候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也就是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在轮回当中出现的问题、毛病有多少,善恶、烦恼有多少,关键的错误就是两个:一个是我执;一个是因为我执产生的错误行为。要修解脱道的人必须要认识到,我..
文:宽运法师 我们都知道,修行其实就是修心,因此修行最大的快乐,就是这念心能时时放得下、提得起、能真真实实地活在当下。当下这念心能安住,不起心动念,不打妄想,烦恼就会一天天地减少,不再轻易为外境所转。这份心灵上的充实,就是法喜,也就是不随外境因缘生灭的清净与自在。 修行的目的,就是寻回..
文:慧律法师 有一位在家居士去拜访广钦老和尚。老和尚问他说:“你有没有在修行啊?” 居士回答:“有啊!我每天早上拜佛一个钟头,晚上也拜一个钟头,每天要拜佛好几百拜,念佛好几百声。” 广钦老和尚为了破他的执著,就告诉他:“你在跟佛祖算账啊!” 修行用功不只是一种形式,而是要以放下..
文钞原文: 接手书,所言决欲年内往生,此见不可执著。执则成病,或致魔事。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报满,亦只可任缘。倘刻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则固无碍。否则只此求心,便成魔根。倘此妄念结成莫解之团,则险不可言。尽报投诚,乃吾人所应遵之道。灭寿取证,实戒经所深呵之言。(梵网经后偈云,计..
文/静波法师 01 烧个香都搞得焦躁不安 这不是神经不正常吗 前些年的时候,回到极乐寺,寺院外边,包括寺院里的流通处,都在热卖什么“香谱”。我们的一些所谓的佛教徒,表情神神秘秘,在那里每天琢磨自己烧的香:这个高了,那个低了,还有的灭了……于是乎,各种各样的情绪随之而产生。更多的..
文钞原文: 所言异疾,殆宿世之怨业。(怨,世每误作冤。冤,屈也。怨,仇也。)怨业病,勿噵(dào)(噵,音到,言也。)世医莫能施功,即神仙亦无从拯救。汝果能生大惭愧,改往修来。以志诚恳切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彼宿世怨业,初则由佛号而即速远避。继则仗佛力以脱苦超生。决定不至仍旧缠绵。然若..
文:静妙法师 佛度有缘人,无缘谁来度?“佛渡有缘人”这句话,似乎给中国佛教定了格;有些人甚至将此作为理由而懈怠或拒绝帮助他人。 其实,这是出于唐代元圭禅师之语,禅师立佛有三种不能: 1、不能免定业,佛虽具足不执著于一切现象的智慧,但对招感善恶结果之定业也没有办法改转。 2、不能..
习气,指我们的思想行为尤其是烦恼心,经常生起,其长时熏习我们的习惯、气分、习性等,养成了难以改变的行为、语言和意向,而形成的种种积习。 每一个人在过去经历的无量劫中,包括今世在内,熏习了许多习气。所谓积习难改,如小病成痾,初未觉察,不以为意,日久则难调难伏,甚至“罗汉断三界结尽,而习气未除..
文钞原文: 一切凡夫,具有二病。一则狂妄,二则愚痴。狂妄者,谓我本是佛,何须念佛。心净则土净,何须求生净土。此系执理而废事。其弊至拨无因果,坏乱佛法,疑误众生。此人必堕阿鼻地狱,永无出期。 以善因而招恶果,诚可怜悯。愚痴者,谓我系凡夫,何敢妄想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不知自己一念心性,与佛无..
弘一大师,堪称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完人”。六十载的人生中,他承两世悲欢,历一生修行。前半世,他红尘炼心,见众生百态,感人间苦乐;后半生,他佛门苦修,舍荣华富贵,断世俗牵挂。 每当聆听李叔同谱词的《送别》,就有另一番体悟与慧智。从弘一法师的文章和文字中,我们也感悟到人间事事本无常的道理,这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