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正德年间,安徽舒城有个叫贾知书的知县,喜欢诗文,梦想有一日能够靠着诗文名达天下,可是,他又笔下生涩,怎么也憋不出好的诗文来,这让他颇为苦恼。 这一日,贾知书一身闲散文人打扮,来到野狼谷。野狼谷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路,一伙强人在山高崖陡的狼窝岭占山为王,把住野狼谷,打劫来往过客。巡山的小喽喽发现走过来的贾知书,便向狼窝岭强人头领姜自持报告。姜自持听了,对小喽喽摆摆手说:一个穷酸文..
万历十七年冬,皇宫里发生了两件事。第一件,钟楼司的主管太监谢穆死了,死得很蹊跷:睡梦中摔下床榻,后脑勺磕上夜壶,就此一命呜呼。第二桩,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斗胆上书,痛批神宗朱翊钧纵情酒色,吃喝玩乐,早晚会毁了朱家江山。面对臣子口无遮拦地进谏,神宗龙颜大怒,喝令侍卫将他拖出去砍了!幸亏首辅大学士申时行委婉相劝,神宗才火消三分,雒于仁才保住了脑袋。 当日,将雒于仁革职为民抄光家财后,神宗招呼申时行和..
胡一刀是江湖上赫赫有名的游医,有民间医圣之美誉,许多疑难杂症经他诊治总能药到病除。其实,除了医术高明,最重要的是他心怀仁慈,游走各地悬壶济世,只取微薄的医药费,绝不牟暴利。胡一刀还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每到一地,停留不超过三日。三日后,即动身前往另一地行医,飘飘然如仙如道。 这日,胡一刀在岭南富县给人看病。这是第三日,当他收起医摊回到客栈门口,却见一位衣着华丽、长相富态..
神奇的城隍 明朝洪武年间,徽州士子赵明博和同窗好友王可夏一同考中进士,又一起被朝廷委派到黄淮府做官,一个任芒砀县县令,一个任古黄县县令。 赴任前一天,皇上朱元璋召见所有中榜赴任的士子,在京城西南城隍庙为大家饯行。皇上为初次赴任的官员送行,那可是前所未有的稀罕事,因此城隍庙四周围满了看热闹的百姓。 城隍庙里,赴任的士子早已聚齐,城隍神像金光闪闪,大家静静等待皇上的到来。半个时辰后,皇..
这是发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的一个故事。 一天,一位叫坂田寿光的日本商人来到南京夫子庙旁的楚天字画装裱店。店主唐师傅热情地招呼他入座,沏完茶后微笑着问:先生是来装裱字画的? 坂田点点头,小心翼翼取出一幅用宣纸书写的字幅来,十分得意地炫耀道:我来装裱的不是一般的书法,而是你们清朝康熙皇帝的真迹,大大的值钱!..
镇江城外的金员外与金山寺住持私交甚厚。这天,金员外收到住持的信件,信中说寺里近日来了一位云游和尚,此人是位得道高僧,尤善看风水,你不妨找他给你家看看风水。金员外忙赶赴金山寺,在住持的陪同下,来到了那云游和尚的禅房,说明来意。那云游和尚说:施主一向广积善德,这次又有住持师兄亲自陪同前来,你的请求,贫僧不能拒绝,但你能不能先静心听我讲几个故事? 1。鱼跃龙门 徐州..
有个书生叫马玉龙,父母去世早,姐姐出了嫁,一个人过日子穷得叮当响。这年过年了,眼见别人家灯红酒绿,大鱼大肉,自己却连煮粥的米都没有,不由自叹命苦,深感活着还不如死了痛快,于是就找了根麻绳,准备上吊。 马玉龙把麻绳系在茅屋的桁条上,正要把脖子伸进绳套里去,突然听到有人喊:不要上吊,不要上吊!马玉龙一惊,四下看了看,不见人影,就问道:你是哪个?你在哪儿?为..
民国时期,关东的白山黑水间涌现了成千上百股土匪。当时的辽河两岸,最著名的土匪头子就是老北风了。 老北风年过五十还没有成家。他总觉得自己是个土匪,说不定哪天脑袋瓜子就没了,他不想让老婆为他提心吊胆,更不想让老婆拖累他,所以一直没有成家。 老北风手下的军师叫徐小个子,有一天在酒桌上对老北风说:大掌柜的,有句话我不知当说不当说。 老北风和徐小个子是当年一块在地..
清朝末年,随着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财政负担越来越多地压在了底层百姓身上。他们恨洋人的侵略,恨清廷的无能,可是又无能为力,只好在这乱世中挣扎求生。 在京城做拉洋片儿生意的王二毛,祖上也曾是有钱人家,可随着世道改变而家道中落,生计变得十分艰难。好在他头脑灵活,经过一番考察之后,率先干上了拉洋片儿的营生。王二毛的洋片儿跟其他同行放的什么大闹义和团、庚子年间以及京城八景不同,他的绝活是驯猫,因此..
清咸丰三年太平军攻下江南重镇江宁(南京)。不久,天王洪秀全参照东王杨秀清的建议开设女科,招收女子当官,施行男女平等共建天国大业。 这天,东王杨秀清和何震川将军正在厅内谈论为何黄榜贴出后还没有人来报名应考女科,手下来报,说门外有二十多位女子前来报名应试。 闻听有二十多位女子来报名,杨秀清立马来了精神,他带领左正史何震川一起来到前厅,便听得前厅叽叽喳喳语声不断,他..
清朝顺治年间,有个名叫吴彦芳的人做过一任知县,人称吴知县。这吴知县不仅长得五官端正,相貌堂堂,而且学识渊博。吴知县本是当朝第一榜第四名进士,按理说官职应该在知县之上,因为他没及时给吏部送礼,官场上的关节未能疏通,所以只是外放到河南做了个小小的七品知县。 吴知县心胸狭窄,为此很是想不开,郁郁寡欢了很久。在亲友的劝说下,吴知县心情沮丧地走马上任了。上任不久,这天,他在衙..
早年间,济南城南有户穷人家,老两口去世早,撇下一个抹子(小孩子),才九岁,除了爹娘留下的一间小趴趴屋,再啥也没有了,只好到一个叫刘万槐的大财主家扛小活。邻舍家都知道,这抹子本来有个挺好听的小名叫来福,大伙都说,别叫他来福啦,就叫他苦娃吧。这么着,就真的苦娃、苦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