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 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 听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不离凡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 师曰:既会三身,便..
临济义玄往参黄檗希运,问:如何是佛法的大意?话声未了,棒子便落在身上,他问了三次,挨打三次。于是告别黄檗禅师,临走前,黄檗指示他去参访马祖的嫡法孙大愚禅师。 义玄向大愚禅师细述三问三遭打的经过。 大愚听了说:黄檗怎么老婆,为汝得彻困,犹觅意在! 义玄听了大悟,便向大愚肋打一拳。大愚说:汝师黄檗,非干我事。 义..
老子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江海之所以能为五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五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先,以其无次易之也。水,是位辨证哲人。上善的智慧当如若水之柔中有刚,刚柔一体。水,貌似柔,..
黄檗禅师叫临济禅师送信给同门沩山灵佑禅师。 沩山禅师叫仰山禅师负责接待临济,仰山拿到信后,问道: 这封信,既是黄檗上人的,请问哪里一封是上座的呢? 临济禅师一听这话,就说道:我的已经交给你了。 于是他们二人就一同去见沩山灵佑禅师,沩山问临济道:黄檗禅师那里有多少僧徒? 临济禅师道:有七百人。&..
宜兴龙池万如通微禅师,天童密云圆悟禅师之法嗣,俗姓张,嘉兴秀水人。通微禅师十九岁于兴善寺出家,受具足戒后,即投闻谷禅师座下参学。闻谷禅师令他参究赵州无字公案。参学既久,无有契入,于是便辞师游方,遍参名宿。 一日,通微禅师偶然翻阅《楞严经》,至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这一段时,恍然若有所得。后听说圆悟禅师在金粟接众,于是便前往礼谒。 初见圆悟禅师,在酬答的..
有一次香严智闲禅师在法堂上,开示众僧道:有人想要彻悟自己的本来面目,便口衔树枝,脚下踏空,手不攀枝。 这时,忽然听到树下有人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如果不回答他,就违反了出家人慈悲开示的本分;如果回答他,一开口使会从树上坠下而失去生命!这时该怎么做才对呢? 当时在座的大众,都不知如何回答。突然,叫虎头招的上庄站起来说道:树上即不..
一僧人问镇州宝寿寺沼禅师:修行开悟后,内心深处的情境来侵扰怎么办? 禅师答道:别管他们! 修行的人不管遇到什么情境,都不能起心与之相应,心要像铜墙铁壁,毫无缝罅。 僧人如梦方醒,马上施礼致谢。 禅师见状,大声喝斥:不可再动,再动打折你的腰!..
会与不会,与汝面对。 若也面对,真个不会。 品析: 文益禅师有一次问一个僧人:会么?那僧人回答说:不会。文益禅师因而作了这首偈子。对不会,文益禅师有深刻的体会,他老师地藏桂琛就曾如此间过他,他也说:不会,桂琛禅师说:不会最亲切。所以这个不会,一方面是佛教所说..
百丈禅师常常与学生们一起劳动,锄草、砍柴、扫地无所不作,直到八十高龄仍然劳作不休。 学生们见他年纪大了,不堪劳作,劝他休息他又不肯,就想了个法子把他的所有工具都藏了起来。 这位大师当日没有工作,也就没有吃饭,第二天第三天依然如此。 学生们无法可施,只好把工具放回了原处。这位大师又工作了,同时也开始吃东西了。学生们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有学僧请示慧忠国师道: 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不信的人认为是邪说,有信仰者认为是不可思议,但不知如何才正确? 慧忠国师回答道:此是文殊普贤等之境界,非诸凡夫小乘们所能信受,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
坦山禅师和云升禅师,同师学道参禅,但两人性格迥异,师兄坦山放浪不拘小节,甚至烟酒不戒,为人所耻,而师弟云升为人庄重,不苟言笑,弘法利生,甚受信徒的尊敬。一天,坦山正在渴酒,云升从坦山的房门前经过,坦山叫他道:师弟!请来喝一杯酒如何? 云升禅师不屑地讥嘲道:没有出息,烟酒不戒,还能修道吗? 坦山仍微笑道:不管那许多,来一杯如何?..
道树禅师,建了一所寺院,与道士的庙观为邻,道士放不下观边的这所佛寺,因此每天变一些妖魔鬼怪来扰乱寺里的僧众,要把他们吓走。今天呼风唤雨,明天风驰电掣,确实将不少年轻的沙弥都吓走了。可是,道树禅师却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多年。到了最后,道士所变的法术都用完了,可是道树禅师还是不走,道士无法,只得将道观放弃,迁离他去。 后来,有人问道树禅师说:道士们法术高强,您怎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