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是谁 文/噶玛天津仁波切 某夜,有鬼扛着一死人,后面另有一鬼追来,瞋骂前鬼,抢我死人。前鬼说,这死人是我先得到的;后鬼讲,是我先发现的。两鬼各执一词,各捉一手争夺死物。死识好不痛苦,后鬼问︰「死人,是谁扛你来﹖」死人心想︰「这两位大力鬼力大无穷,假若老实说必定被他给吃了,若是骗他也是一样下场,如何是好呢?也罢,还是告诉他,前鬼扛我来的。」后鬼听了暴怒,一把扭断手臂,丢掷地上。前鬼也不干示弱,..
我心似海 文/噶玛天津仁波切 在无量劫以前,有五位商人驶船捞宝,不幸遇难沉没,五位商人沉入海中。有只海龟突然冒出水面,并向五位商人示意:「到我背上,我载你们上岸。」当海龟顺利将人驮上岸,便精疲力尽躺在海边昏沉过去。 一阵刺痛醒来,海龟身上爬满八千只小虫吸食血肉。海龟心想,若此时立刻入海,所有小虫必将淹水而死,于是起了大菩萨愿,舍身供虫,并在临终前发了大愿,愿「未来成佛时」五位商人及八千虫蚁,转..
悲心彻入骨髓佛陀割肉喂鹰的本生故事 文/噶玛天津仁波切 佛成道之前的修行事迹,称为「本生故事」。其中,「割肉喂鹰」堪称毫无保留的舍身布施--让我们细说从头,也请大家思考,释迦牟尼佛的菩萨行,于现今社会,可落实在哪些方面?没有理由、不分对象、不求回报的大体器官捐赠、捐血、捐骨髓其实都来自相同本怀。大体捐赠可不是现代才有的慈悲行为。 早在释迦牟尼佛的前..
好重 文/噶玛天津仁波切 对于「重量」的度量,人们却常常忘了自己心头的那把秤。马祖道一的故事,禅机深藏: 江西道一禅师,汉州什邡人,姓马,故人称马祖道一。容貌奇异,牛行虎视,舌覆鼻梁,足下有二轮文。建寺太白山。 希迁禅师在湖南。一日有僧求见,问僧来自何方。学僧回答:「从江西来。」希迁禅师一听:「啊!江西来,铁定见过道一禅师啰!」 学僧说:「当然见过。」希迁禅师手指身旁一堆木材说:「道一像这堆..
嫉妒的痛苦 有大、小老婆两个人,各自生了一个独子。有一天,小老婆的独子车祸往生,小老婆非常难过,哭得死去活来。旁人对她说:「别哭了,人都走了!不然看你还能不能再生一个?」小老婆回应说:「来不及生了啦!我不是因为我儿子死掉而伤心,真正让我难过的原因是大老婆的儿子还没死,怎么是我儿子先死?死错人了!」 此事被大老婆知道了,她想:「糟糕,跟这个小老婆住在一起,搞不好我儿子随时会被做掉。」于是赶快搬到另..
出家人的至情至孝 文/噶玛天津仁波切 佛陀十大弟子,目犍连神通第一。在家时非常孝顺,父母亡故后追随佛陀出家,精进修行,终于证得阿罗汉果位。 夜阑人静,窗外繁星点点、凉风习习,目犍连怀念双亲,整晚辗转反侧。「我今已证得罗汉果位,不知父母如今可好,受生于何处?」 为报答双亲哺育之恩,目犍连以天眼通观照世界寻觅父母,不料却在一片残破之中,惊见母亲青提夫人堕在饿鬼道! 追溯因果,原来青提夫人生前非..
南泉斩猫 文/噶玛天津仁波切 这天,午后的南风吹得大地慵懒。静坐的僧人,有些儿昏沈 「我的猫,还给我!」「借我们玩两下,有啥关系?」外边传来嘈杂的声音。从窗棂一望,只见天井中,一群僧人跑来跑去。 东堂和西堂两边的和尚,正抱着一只猫追逐抢夺,互不相让。这可怜的花猫被蹂躏着,「喵呜喵呜」的叫声,让清静的佛剎,顿时喧腾了起来。 「你们在嚷嚷些什么?」师父南泉和尚来..
只说不修,来世为牛 文/噶玛天津仁波切 梁武帝崇尚佛教,以志公为师,皇后则以云光为师。二位高僧地位无人可及,但做法却迥异天地。志公和尚严守戒律,云光和尚却大食酒肉。一日志公对云光说,出家应现庄严相,以戒为师,何以饮酒食肉?云光对答「吾不戒自戒,食而非食」。 后来,云光和尚往生,福报消尽堕落鬼道。一日,志公为皇帝说法,二人出城见一牛拖着稻谷,志公望着牛说道:「云光且看!」牛抬头视之,志公再言:「..
修行在生活 文/噶玛天津仁波切 马祖道一禅师和他的徒弟百丈禅师二人,创立了汉传佛教「丛林教育」,他们把许多僧侣聚集到丛林之中,制订僧团的生活规范,以做为磨炼身心、澡雪精神的凭借。其中有一门「出坡」功课,就是每天要进行环境清扫、锄草耕种等劳动作务。百丈禅师坚持「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根本原则,即使年届八十多岁高龄,依然遵循自己所立的规范,每日劳动精进不懈。 徒弟们看见师父年纪大了,不忍让他继续再..
偷不去 文/噶玛天津仁波切 良宽禅师,素来享有清誉,独自幽居,在一座高山山脚下茅蓬中,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 某天晚上,来了小偷,把茅蓬翻来覆去,就是找不到件值钱的东西。这个时候,禅师回来了,与小偷碰个正着。禅师对小偷说:「你也许来自远方,盘缠用尽才行窃吧?我这儿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但既然来了,也不好让你空手回去。」说着,就把上衣脱下来送给小偷当礼物。小偷虽然不好意思,却仍拿了衣服,飞奔而逃。良..
人生苦乐 文/噶玛天津仁波切 某次赵州禅师说法之后,一位女弟子向他哭诉:「师父啊,我一生命好苦!」说是小时候父母亲管教严格,常受责罚,年少岁月黯淡不乐。长大嫁为人妇,虽与丈夫共同奋斗,却常争吵不休。年老了,儿女各自在外成家立业,还把儿孙带回给老父母照顾,无法享受晚年的悠闲,偶而教训他们还嫌啰唆。总之,回想自己这一辈子,真是歹命 禅师听了,笑着说:「傻徒弟,为什么..
不生气的气 文/噶玛天津仁波切 金代禅师是位养兰专家,一日出外游化,嘱咐弟子,寺中兰花照顾好。弟子奉命每日为兰花浇水,由于不善兰花特性,不见兰荣,却见兰枯。弟子们深感惶恐,只有等待师父回来时,向师父忏悔,请求处罚。 禅师回山后,知道兰花枯萎了,便召集徒众,弟子们个个忐忑不安。不料禅师却说道:「我养兰,旨在供佛,非为生气而养,诸位弟子『辛苦了』!」 弟子追随上师习佛,生活全在其中;上师看似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