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牙山居遁禅师参禅很久,但自觉收效不大。为了求得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决定去终南山翠微禅师处参禅。 在终南山,他诚恳求教,但一月多来,始终未蒙翠微禅师召见开示。 居遁忍无可忍,一天,他竟自走进法堂向翠微禅师问道:学僧来到禅师的座下参学已经好几个月,为何禅师不开示一法? 翠微禅师听了以后,反问道:嫌什么?这一反问,使得居遁不得要领,只好告别..
一个人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是什么?不是昨天的辉煌,也不是明天的希望,而是现在。 永平寺里,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禅师在烈日下晒香菇,住持道元禅师看到以后,忍不住说:长老,您年纪这么大了,为什么还要做这种事呢?请老人家不必这么辛苦!我可以找个人为您代劳呀! 老禅师毫不客气地道:别人并不是我! 道元禅师说:话是不错,可是要工作也不必挑..
马祖门下有百丈怀海、南泉普愿、西堂智藏三大得意弟子。 有一天傍晚,师徒四人在一起看月。师问:正这样的光景怎么样? 西堂答:正好供养。 百丈答:正好修行。 南泉则拂袖而去。 马祖说:智藏是参读经的主儿,怀海是位禅家,只有普愿,超然物外。..
禅宗公案名。唐代赵州从谂行脚时,参谒临济义玄,恰遇临济洗脚之故事。据禅苑蒙求卷中载,赵州问(卍续一四八一二七上):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临济答以:恰值老僧洗脚。赵州欲更近前作听闻状,临济乃谓:更要第二杓恶水泼在!赵州便退下。 祖师西来意一语,原指我国禅宗初祖菩提达磨自西天(印..
大随法真禅师,四川梓州盐亭人,是南岳怀让禅师下第五世弟子,福州长庆大安禅师的座下法嗣。在未开悟之前,曾经到道吾圆智、云岩昙晟、洞山良价、沩山灵佑等大德的道场参学,后来在沩山门下苦修而悟道。悟道后,到四川天彭的大随山担任住持十余年,人们称他「大随法真」。 有一天,一位学僧叩问大随法真禅师说:「当一个人在面临生死关头时,应该要如何去面对它呢?」 大随法真禅师看了学僧一眼,说:「有茶就喝茶,有饭就吃饭..
沩山灵佑侍立百丈怀海,百丈说:你拨拨炉子,看还有没有火? 沩山拨了一下说:无火。 百丈起身彻底拨了一拨,拨出一点火来,指着火对沩山说:这不是火吗?沩山大悟。 这样就能开悟?真是匪夷所思。 那时大概是冬天,百丈禅师希望把炉火重新燃起来,以便取暖,于是吩咐侍者沩山查看炉中有无余烬,然后添一点燃料进去。 沩山拨了..
马祖道一四川成都人,俗姓马,在佛教僧侣中,以俗姓称祖的,可能就是他了。 马祖十二岁出家当了和尚,后来到南岳拜怀让为师。 一天,怀让看马祖整天呆呆地坐在那里参禅,于是便见机施教,问:你整天在这里坐禅,图个什么?马祖说:我想成佛。怀让就拿起一块砖,在马祖附近的石头上磨了起来。马祖不解地问:师父,您磨砖作什么呀?怀让:..
有人问大珠慧海禅师是怎么用功的,他答道:「饥来吃饭困来眠。」对方说:「大家都是这样的啊!那他们都跟你一样用功吗?」大珠禅师说:「不同。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需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 这句禅语的本意是说,该怎么就怎么,一切平常;此外,嘴巴吃饭时心也在吃饭,身体睡觉时心也在睡觉,这才合乎健康,也是智者的心理情况。普通人则不然,吃饭时不是讲话、读报、看电视,就是胡思乱想;上床时思绪纷飞、情绪起伏,..
一天晚上放晚香的时候,虚云老和尚忽然睁眼一看,只见眼前光明一片,如同白昼,内外洞澈。隔墙还看见香灯师在小解,又看见西单师在厕所里大便。再向远处看,江中行船、两岸树木,种种形色,无不一一了见。第二天,虚老向香灯师及西单师问及此事,果然如此。不过,虚老并不以此为意,只当是寻常境界而已。 到了腊月第八个禅七的第三个晚上,第六枝香开静的时候,护七法师例行给每位坐禅的法师上开水。当护七法师给虚老上开水的时候..
学者问禅师:您得道前,做什么? 禅师:砍柴、担水、做饭。 学者:那得道后呢? 禅师:砍柴、担水、做饭。 学者:你何谓得道? 禅师:得道前,砍柴时惦着担水,担水时惦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大道至简,平..
【云门药病相治】禅宗公案名。本则公案旨在阐明彻悟全自己、全机现之机法。 碧岩录第八十七则(大四八二一二上):云门示众云:药病相治,尽大地是药,那个是自己?上引中之药病相治,意谓药与病乃相对之二者,转指凡夫之相对二见。修行者能灭除药与病之妄想,始..
【古灵揩背】禅宗公案名。为唐代古灵神赞禅师开悟后显露其机锋之公案。古灵初于福州大中寺受业,后辞别本师,四处行脚,遇百丈怀海始得开悟得法,乃返本师之处。一日,为其本师澡浴揩背,而于言词应对之间,收放自如,任运无碍,显露其了悟禅法后之机锋。 五灯会元卷四古灵神赞章(卍续一三八六三下): 一日因澡身,命师去垢,师乃拊背曰:好所佛堂,而佛不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