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贤禅师得法后,最初出住苏州遯村报恩,后又移住天童。 曾有僧问通贤禅师: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通贤禅师道:犹为贪饵客,未是绝求人。那僧便问:如何是绝求人?通贤禅师道:衲被蒙头睡正浓,此时山僧多不会。 [心有所求,即落入有为,仍脱不了二边。唯有无求,方能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
三千多年前的印度摩竭陀国,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善胜道场,圆满无上佛果。初成道时,佛陀思惟五浊恶世众生迷惑颠倒,难可教化,久住世间,实无益处,而欲入无余涅槃。 当时,大梵天王知道佛陀的想法,即前往面见佛陀,恭敬礼拜、长跪合掌,劝请佛陀慈悲住世,大转法轮。佛陀告诉大梵天王:一切众生皆为尘垢染污,贪着世间欲乐,蒙蔽了清明智慧。若住世说法,皆是徒劳无功,不如速入涅槃。大梵天王闻..
有一次仰山慧寂禅师问双峰禅师道: 师弟近日可有什么见地? 双峰:据我所知,实无一法可得! 慧寂:你这样仍然停滞在尘境之上啊! 双峰:我无一法可得,怎可又说我停滞在尘境上呢? 慧寂:以为无法可得,其实就已有一法可得。 双峰:我只能做到这样..
文殊心道禅师是一位禅者,但他参究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多年,可是对心识的问题仍不能契会,于是就行脚参访。一日到太平佛监禅师的地方,想以赵州庭前树的公案,向佛监禅师请示,但自觉禅师预先知道他的意思,就刻意说:先师无此语,莫谤先师好。 心道因而大起疑惑,但日久便有所悟,于是就到方丈室想谒见佛监禅师,叙述自己的见地。可是住在..
饶州(治所在今江西波阳)荐福悟本禅师,大慧宗杲禅师之法嗣,江州(今江西九江)人。出家后,投礼江西云门大慧宗杲禅师座下,后又执侍宗杲禅师至泉南小溪。当时,宗杲禅师座下英俊毕集,受其印可者甚多。而悟本禅师虽是久参,却一无所得。悟本禅师想到自己是宗杲禅师的侍者,每日不离宗杲禅师左右,反倒没有开悟,心里很不平衡,心想一定是宗杲禅师放弃了他,因此他想离开宗杲禅师,前往其它的地方参学。 宗杲禅师知道了悟本禅师..
问:柏树子还有佛性也无?师曰:有。曰:几时成佛?师曰:待虚空落地时。曰:虚空几时落地?师曰:待柏树子成佛时。 禅僧问柏树子何时成佛,赵州说待虚空落地时,禅师所说的虚空落地之时,就是相对的、二元的意识泯灭之..
1、说得出就开门 禅师担任烧火僧人的时候,一天关上门,烧得满屋都是烟,大叫救火,救火!,马上僧众都聚集过来,禅师说:说得出我就开门!僧众都回答不出,南泉禅师这时候就把钥匙从窗口递给了禅师,禅师就打开了门。 自悟的法门,就象屋子一样,必须自己才能打开,别人只是起一个钥匙一样的启发作用。 2、烦恼是佛 禅师一天说佛是烦恼,烦恼..
一天我太太看《蔡志忠漫画;禅说》时问我:学佛者就应该不近女色,那个老太太为什么把和尚赶走,还把茅庵烧掉呢? 我说:这个故事实际上讲的是色与心的关系。莫说你不理解,即使是某些法师也未必能够真正理解其中的义理呀。 那个和尚到底错在什么地方呢?我太太问。 淫性即是佛性。我回答。..
从前,有位老太婆建了一座茅庵,供养一位和尚修行。 多年来,她常令一名妙龄少女嘘寒问暖,送衣端饭。 后来有一天,她决定试试这个和尚的修行究竟怎样。她叫那个女子抱住和尚问:当这个时候感觉怎样? 女子遵照老太婆的指令去做,和尚吓得战战兢兢,说: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意! 女子回来,将情形如实禀报。 老太婆听了生气地说道:看来,我白..
父亲早逝,留下松云和母亲相依为命。松云出家了,仍然带着母亲。 每到禅堂打坐,他总是带着母亲同行;每逢参访禅院时,他无法与其他僧人同住,就在寺旁搭一小屋,就近照顾母亲。他平时为人抄写经偈,藉此得些钱养活母亲。 当他为母亲买鱼时,人们总是嘲笑他,但松云毫不介意。母亲见儿子被人讥笑,心里很难过,对儿子说:我可以当尼姑,从此吃素食,你也不会被人嘲笑了。母亲做了尼姑,和儿子一起..
一位学者向南隐问禅,南隐以茶相待。他将茶水倒入杯中,茶满了但他还是继续倒。 学者见此忙劝:师父,茶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南隐曰:你就像这只茶杯一样,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禅理】心中有自己的成见,就听不到别人的真言了。两个人的对话,多数都是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结果听到的只是自己的声音。那以外的,他就什么也听..
有一个人,养了七个儿子,其中一个有一天死去了,这个人想把死孩放在家中,却让自己和家人离开那所屋子。邻人对他说∶『您为什麽不把死了的儿子拿出去埋葬,却让活的人离开家庭呢?这个行为太笨拙了。』这个人听了以後,想道∶『话是不错的,人死了,应当拿出去埋葬;可是叫我怎样拿呢?哦,只有这样吧,再杀死一个,那就可以成担挑了去。』结果,真的他就再杀死一个儿子,和那死了的儿子凑成一担,挑到山上去埋葬了。 这个故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