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南泉至,问如何是庵中主? (识起迷情于何是庵中主,庵中主者即谓本来体性也。) 杭州大慈山寰中禅师云:苍天,苍天。 (庵中主者,犹如虚空,了无一物,故曰苍天。) 南泉云:苍天且置,如何是庵中主? (未识禅机,师已明示,苍天、庵中主本是不二。) 师云:会即便会,莫忉忉。 (已开悟者,一触即融通;未开悟者..
一个禅师无时无地不在密切注视继承人,这是延续慧命的具体做法,但在表面上却又表示无动于中。因为这种继承衣钵的人,是可遇而不可求,而这种师徒之间的关系,一种是来自左右的人,从中辨识谁是个中人,而且还要经过无数次的考验和印证,达不到相应的阶段,此法传不下去。另一种根本是不相识者,在三言两语中,犹如磁石相撞,火花迸射,来者不..
瑞州黄檗无念深有禅师,俗姓熊,黄州麻城人。无念禅师十六岁时,曾患痘风,生命垂危。他的叔叔和兄长商议道,让他出家或许能保住一条性命。果然,他的病不久就好了。无念禅师于是前往荡山落发。 一日,有一位老僧告诫无念禅师道:十方一粒米,重如须弥山。若还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无念禅师听了,悚然惊醒,于是决志参访,自誓今生定要究明生死大事。 在行脚途中,无念禅师曾经听到有一位僧人举这..
岩头、雪峰、钦山等三位禅师,有一天在路上遇到定上座,岩头禅师问定上座说:您是从哪里里来? 定上座答道:从临济院来。 岩头顺口又问道:临济老师还好吗? 定上座老实地回答道:已经圆寂了。 岩头禅师等三人一听,非常意外,悲伤地道:我们三个人特地要去礼拜老师,无奈福缘浅薄,未..
在峨嵋山,慧经禅师勤苦参学了三年,人们竟不知道他的踪迹。他曾经登上峨嵋山的绝顶,顾盼足下峰峦如聚,遂作偈云: 踏上云头第一峰,眼中广博小虚空。 当时欲见无由面,今日相逢处处同。 在住山期间,慧经禅师一日阅读《传灯录》,看到下面这样一则公案 僧问兴善:如何是道?善曰:大好山。 慧经..
丹霞天然山的天然禅师,不知是哪里人。他本是一儒生,打算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在路上偶然遇到一位禅客,问天然:"您到哪儿去?"天然回答:"赶考去。"禅客说:"赶考怎比得上选佛。"天然道:"选佛的话应该到什么地方呢?"禅客说:"现今江西马大师出世,他那儿是选佛的场所,您到那里去吧。"于是,天然就直奔江西。 刚见到马大师,天然就用手推推帽子的前沿(表示要剃度)。马大师看了一眼说:"南岳石头是你的老师。&..
道谦禅师与好友宗圆结伴参访行脚,途中宗圆因不堪跋山涉水的疲困,因此几次三番的闹着要回去。 道谦就安慰着说:我们已发心出来参学,而且也走了这么远的路,现在半途放弃回去,实在可惜。这样吧,从现在起,一路上如果可以替你做的事,我一定为你代劳,但只有五件事我帮不上忙。 宗圆问道:那五件事呢? 道谦非常自然的说道:穿衣、吃饭、屙屎、撒..
文道是个云水僧,久仰慧薰禅师的道风,所以跋山涉水不远千里地来到禅师居住的洞窑前,说道:未学文道,素仰禅师的高风,专程来亲近,随侍,请和尚慈悲开示! 此时天色已晚,慧薰禅师就说:天不早了,就在这里歇一晚上吧! 第二天,文道醒来时,慧薰禅师早已起来,而且已将粥煮好了。 用餐时,因为洞中没有多余的碗给文道用,慧薰禅师就随手在洞外拿了一个骷髅头盛..
福州芙蓉山灵训禅师,归宗智常禅师之法嗣,生平不详。 初参归宗智常禅师,灵训禅师问:如何是佛? 归宗禅师道:我向汝道,汝还信否? 灵训禅师道:和尚诚言,安敢不信? 归宗禅师道:即汝便是。 灵训禅师问:如何保任? 归宗禅师道:一翳在眼,空华..
以前在终南山,孤峰顶上,一个茅棚里住着两位师父。他们是师兄弟,修行都很高。很多道友都知道,修行界讲,不破本參不入山,不到重关不闭关,不破牢关不下山。能够深山老林,住茅蓬修行,能够耐得住那份勤苦寂寞,已是非等闲人物了,这两位老禅师就是如此。 这师兄呢,每天除了打柴做饭挑水洗衣,就是三餐一宿,别无二事,除了偶尔高歌一曲,逗小猴玩玩,自己忘形的哈哈笑,不看经不念佛。而师弟呢,每天诵经念咒打坐念佛,忙的不..
佛住世时,有一位擅长鉴赏宝珠的婆罗门,偶然获得一颗如意珠。这颗如意珠为世所罕见,别说一般人不曾见识,连他这样的专家,也都无法识别。 于是婆罗门携带这颗稀世奇珍,从南天竺到东天竺,遍历各国请教高明,却始终无法如愿。行脚天下多年,这一天,他来到了舍卫国,亲谒波斯匿王。 王宫中,众臣云集,诸贤海会,皆为一睹这颗天下无双的至宝。婆罗门环顾四周,朗声发问:请问有谁能够鉴别这颗如意珠?&rdq..
久远以前,有一名穷人靠打零工赚得六升麦子,正想拿回家维持家计时,在半路遇见一位正在托钵的沙门。穷人心想:这位沙门容貌庄严、威仪具足,令人生起恭敬之心。若能供养,不知有多么殊胜!沙门察觉到穷人的心念,跟随他来到河岸边。 穷人请示:我有麦子想要供养您,可以吗?沙门回答:当然可以。穷人立即在地上敷衣,请沙门就座。穷人取一升麦子,和成一面团,供养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