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祖道一是南岳怀让禅师的嗣法弟子。跟随怀让禅师,随侍左右达九年之久,深得心印。后出世说法度众,法席大盛,座下出八十余位善知识,遍布各地。早在怀让禅师跟随六祖之时,六祖就告诉怀让:西方般若多罗(达摩祖师的师父,西天第二十七代祖)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踏杀天下人,就是说培育出很多很多大善知识,教化天下。本公案中的马大师 就是这位马祖道一禅师..
在一次法会上,唐肃宗向南阳慧忠国师请示了很多问题,但禅师却不看他一眼,肃宗很生气地说:我是大唐天子,你居然不看我一眼? 慧忠国师不正面回答,反而问唐肃宗道:君王可曾看到虚空? 看到! 那么请问虚空可曾对你眨过眼? 肃宗无话可对。 吾人生活中,所最注意关心的皆是人情上事,谁对我好,..
性空禅师,汉州人。出家后,自号妙普庵主,结庐于青龙山野,日常除了修习禅定外,常以吹笛自娱。建元初年,徐明举兵反叛,经过乌镇,纵兵劫掠,滥肆杀戮,百姓逃亡一空,性空禅师慨然:我不能不救。因而策杖独往贼营。贼首见他貌伟而庄,以为他有诡异之谋,便大声喝道:你是什么人?到什么地方去?我是出家人,要到你们贼窝去!贼首大怒,喝令..
松云禅师出家学禅后,因为挂念年老的母亲无人照顾,就自己建了一座禅舍,带着母亲同住。 松云每天除了参禅打坐以外,帮人抄写佛经,藉此赚些生活费用。有时上街为母亲买些鱼肉,街上人总指着他说:你们看那个酒肉和尚! 松云不去解释,因为他不介意别人的闲言闲语,但他母亲放不下别人的批评,因此也跟着出家素食。 一天,一位美丽的小姐在路上遇到他,为其庄严的仪表感动,请他到家中说法,松..
唐朝龙潭崇信禅师,跟随天皇道悟禅师出家,数年之中,打柴炊爨,挑水作羹,不曾得到道悟禅师一句半语的法要。一天乃向师父说:师父!弟子自从跟您出家以来,已经多年了。可是一次也不曾得到您的开示,请师父慈悲,传授弟子修道的法要吧! 道悟禅师听后立刻回答道:你刚才讲的话,好冤枉师父啊!你想想看,自从你跟随我出家以来,我未尝一日不传授你修道的心要。 &l..
饮光是佛陀弟子大迦叶的汉文译名。佛经中曾说∶饮光持释迦丈六之衣,披弥勒百尺之身。那本是用比喻的手法,说饮光已得佛教的真传,堪为传法大器。但却有人泥於文字,死钻牛角,必要在丈六与百尺之间寻出一点「慧解」出来。 据说,义寂法师一次在螺溪定慧寺讲经说法,正好提到上面那句经文,但却一语带过,未作解释。这便引起一位听讲僧人的疑云。那位僧人名叫兴教明师,年方弱冠。他想,饮光怎麽能「持释迦丈六之衣,披弥勒百尺之..
宋代緣觀禪師,常年住在湖南梁山,不少僧俗弟子追隨他修習禪道。有一天,緣觀禪師在牆壁上題了首偈語: 梁山一曲歌,格外人難知;十載訪知音,未嘗逢一面。 有一位弟子龍品讀了偈語後,想入非非,他問道:「知音難逢,乃是人生憾事;家賊難防,也是煩心困惑!請問怎樣提防家賊的擾亂呢?」 緣觀禪師說道:「認識它、瞭解它、變化它、利用它,為甚麼要防範呢?」 龍品詫異地說:「家兵家將易用,怎麼會說起家賊可利用呢?..
慧林和尚是位得道的禪師,他擅用比喻談禪,跟隨他的僧、俗弟子從中受到很大的啟發。 一日,剛出家不久的智明法師請教道:「師傅,禪師悟道後,他能把自己的悟境和感受講出來嗎?」 慧林答:「既然是悟的道,又怎麼能說出來呢?」 智明問:「禪師說不出來時像甚麼?」 慧林答:「如啞巴吃蜜,甜在心中。」 智明又問:「那些沒有悟道的禪師,談得頭頭是道,你說他開悟了嗎?」 慧林答:「禪師沒有悟道,當然不能算做..
那时候的印度,人民拜他们的神时,一般都杀动物当做祭品。他们认为这些祭品,可令神祗喜悦。于是神祗就答应人们的祈求,赐他们钱财,给他们种田的雨水。 佛陀无论到什么地方去,都告诉人们说,这样牺牲动物是错误的。有些人听他这么说,就对佛陀发脾气的说:据我们的经本,杀动物来拜神,没有什么不对?你竟敢持不同的意见? 佛陀回答:损人利己是不对的,使人不快乐而使自己快乐是..
佛陀路过一片森林的时候口渴难忍,他就吩咐侍者阿难:你去我们刚才路过的那条小溪取点水来. 阿难回头寻找到小溪,却发现小溪又小又脏,被车辙撵过的溪水变得很浑浊,根本不能喝了.他回到师傅身边说:那水不能喝了,我们往前走,前面还有一条河,那里的水可以喝. 佛陀说:你回到那条小溪取水.阿难心中不满.走到半路就折回来,他坚信那溪水根本不能喝! 在佛陀的一再坚持下,他不得不重新回到原处.这时候,他发现污浊的..
利蹤禪師自開悟後,禪風很盛。不少弟子追隨他,在西子湖建一禪院,宣講佛法。住在禪院有二百多僧人。 一天深夜,利蹤站在僧舍門前大嚷道:「捉賊啊,捉賊啊!」喊聲震動了整個禪院。 這時,正好有位弟子從寮房內跑了出來,不小心撞到利蹤的懷裡,利蹤抱住他大聲嚷道:「快來人啊,我捉住賊啦!」 這個弟子狠命地掙扎說:「師傅,你搞錯了,我不是賊,是你的弟子啊!」 利蹤又抓住他的手,大聲喝道:「是就是!為甚麼不敢..
石霜庆诸禅师:僧自洞山来,师问:和 和有何言句示徒?曰:解夏上堂云:秋出夏末,兄弟或东或西去,直须向万里无寸草处去。良久曰:只如万里无寸草处作么生去?师曰:有人下语否?曰 :无。师曰:何不道:出门便是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