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佛陀带了迦叶尊者与阿难尊者两位侍者一同行脚,近中午时分,一行人感到有些口渴,便在路边的大树下休息。佛陀见不远处有块瓜田,就请阿难尊者前去化缘西瓜让大家解渴。 阿难尊者听从佛陀的指示来到瓜田,见到田里有位年轻女子在看守西瓜,于是阿难上前客气地说道:施主,我的老师释迦牟尼佛,行脚到此地,又饥又渴,您是否可以布施个西瓜,让我回去供养佛陀?阿难尊者话未说完,那位女子便恼怒..
唐代香严智闲禅师,青州人。年轻时便厌恶世俗,辞别父母,出家投佛。 最初,香严在百丈怀海禅师处,秉性聪敏,博通经典,但始终没有契悟禅道。百丈死后,他便到百丈的大弟子沩山灵佑处。 沩山问香严道:你在先师百丈处,听说是问一答十,问十答百,这是因为你聪明伶俐。不过你用这种方法学禅,还是依赖理智与概念的把握。你能不能把生死大事的根本,也就是父母没有生你之前的根本说给我听听? ..
农夫和赌徒走进同一家餐馆,每人挑一张桌子坐下来。 赌徒点了一桌子菜,要了一瓶酒和一笼蒸包。一瓶酒喝光了,一笼蒸包吃了两个,一桌菜,有的动了几筷子,有的一筷头也没动。 赌徒的肚子撑得像个大西瓜,他把几张百元钞票往服务小姐的盘子里一放,起身就走。 服务小姐叫住他:先生,请稍候,还要找你10元呢! 赌徒打了一响指,说:不用找了。就算你的辛苦费吧!&rdqu..
大珠禅师是马祖的高足。有一位讲说佛教戒律的源律师问大珠慧海:大师修行禅道,是否用功? 大珠回答说:用功。 源律师进一步追问:怎么用功? 大珠说: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源律师不解地说:人人都是如此,岂不是与大师一样用功吗? 大珠说:不一样。..
风穴延沼在郑州衙内,上堂云:祖师心印,状似铁牛之机。去即印住,住即印破。只如不去不住,印即是,不印即是?还有人道得吗? 时有卢陂长老出问:某甲有铁牛之机,请师不搭印。 穴云:惯钓鲸鲵澄巨浸,却嗟蛙步骧泥沙。 陂伫思,穴喝云:长老何不进语? 陂拟议,穴打一拂子。 穴云:&ldquo..
天皇道悟问石头希迁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石头答:「不得,不知。」道悟再问:「向上是否还有转处?」石头说:「长空不碍白云飞。」 「佛法大意」乃指禅法的精义或禅的心法,亦指诸佛诸祖所共同体验到的悟境。道悟问石头如何是佛法大意,石头答说:「无从得到,无从知道。」意思是不能以互相授受的方式来得到、知道。道悟颇感为难,既然得不到又不知道,怎么办?因此再问:「是否有开悟成佛的窍门?能给我一点启示吗?」「向..
赵州从谂禅师从二十岁起,大约有四十年的时间,跟随南泉普愿禅师参学,直至五十七岁止,然后才云游四方到处参访,共达二十年之久,八十岁时至赵州观音院担任住持,享年一百二十岁,世人称之为赵州古佛。 虽然南泉普愿禅师的禅风闻名遐迩,但弟子赵州却青出于蓝,更甚于蓝,甚而超过南泉普愿禅师。 有一个学僧问赵州禅师道:听说您是南泉普愿禅师的真传弟子,他传了什么禅法给您吗?..
一般说来,佛门向以慈悲为怀。可是有些禅师作风表现相反,为何? 如叶县有位省和尚素以严厉冷淡闻名,凡是在他寺院挂单的僧人,见了他都非常敬畏,远避了事。浮山远禅师和天衣怀禅师做学僧时,曾特地去亲近他。 有一年冬天,外面下着大雪,省和尚对前来参学的僧人动辄呵骂,甚至逐出山门,还把水泼在他们身上。不能忍受的学僧纷纷离去,只有浮山和天衣二人却铺如坐具,端端正正坐了下来。 省和尚看见就呵斥道:&ldquo..
从漪上座悟道后,一度行脚四方,广参禅德。他曾经参访过汝州西院思明禅师。思明禅师是宝寿沼禅师(宝寿一世)之法嗣。 从漪上座来到思明禅师法席下,住了十多天,经常自言自语道:莫道会佛法人,觅个举话底人也无。 思明禅师听了,默不作声。第二天上堂的时候,思明禅师召唤从漪上座,从漪上座便应声抬头。 思明禅师道:错。 从漪上座于是向前走了三两步。 ..
一个和尚说:你看旗子在动! 另一个说:是风在动! 慧能说:是你的心在动。 这也是《六祖坛经》中的故事。当时惠能已经开悟,和一般人有不同的看法。一般人是从外境的现象著眼,透过主观形成因人而异的判断。 外在的环境如果没有主观的人去观察它、体验它,它是毫无意义的。一旦通过人的观察、体验和认识,就失去了客观事实的标准。因为每个人内心的反应都会因时、因地、因他自己内心的情况而有所不同,所以两个和尚看到..
佛陀灭度后百年,印度出现一位转轮圣王,名为阿育王。阿育王统一全印度,建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王朝孔雀王朝。 深奉佛教的阿育王,为令佛法广传流布,在南阎浮提建造了八万四千座佛塔,以纪念佛陀出世的胜缘;并于塔中供养佛陀舍利,令众生礼拜广植善根。当时师子国(今锡兰)国王听闻阿育王兴隆佛法,便遣使献上五颗如意宝珠,不仅光彩夺目,亦世间罕见。阿育王接受..
韶州法海禅师,最初参见六祖慧能的时候,礼拜后问道:请大师为我讲解即心即佛?慧能答道: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我若照此说下去,那永远都说不完。听我说一偈: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法海听完此偈,明白了什么是即心即佛。并领会慧能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