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达磨大师对慧可说:我有一领袈裟,传授于你。 慧可说:法既以心传心,复无文字,用此袈裟何为? 达磨说:内授法印,以契证心;外传袈裟,以定宗旨。虽则袈裟不在法上,法亦不在袈裟,于中三世诸佛,递相授记。我今以袈裟,亦表其信,令后代传法者有禀承,学道者得知宗旨,断众生疑故。 慧可便顶礼。亲事九年,昼夜不离左右。达..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 快撒些草籽吧,好难看啊。徒弟说。 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一大包草籽,叫弟子去播种。 秋风突起,草籽飘舞,不好,许多草籽被吹飞了。弟子喊。 没关系,吹去者多半中空,散下来也不会发芽,师父说,&ldq..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 快撒点草种子吧!好难看呀。小和尚说。 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 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 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小和尚喊。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rdqu..
有一则现代的禅案。 一位美丽的姑娘,决心要参禅悟道,因此向一位老禅师请教说: 禅师!我要怎样才能参禅悟道呢? 禅师看看她,心想:这么漂亮的女孩子,尘世里的羁绊纷扰一定很多,如何能参禅悟道呢?因此就教她一句诀:随他去,不管他! 当然,禅师过去叫人参禅的方法很多,比如参念佛是谁?父母未生我之前,什么..
禅师回答问题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运用不同的答案。也只有这样,这些回答才是活泼的,才是自然地从心中流出的;从另一方面来说,假如你以同样的答案回答同样的问题,那便变成了死板的格式。如果运用这种方法,你只会把人变成了一只鹦鹉而已。 据说赵州禅师用这种方法去考验别人,曾揭发了不少假禅者,因为有一种判别真假的锐敏感觉。常常有许多自南方来的和尚,他们从许多著名的禅师那里学了不少警句和话头,谈起..
唐宋时期茶风极盛,皇亲国戚、达官显贵、文人雅士、僧道等均以尚茶为荣,对品茶十分讲究,因而出现了一大批品饮的行家里手。 据说,唐时竟陵积公和尚,善于品茶,他不但能辨别所喝是什么茶,沏茶用的是何处水,而且还能判断谁是煮茶人。这种品茶本领,一传十,十传百,人们把积公和尚看成是茶仙下凡。这消息也传到了代宗皇帝耳中。代宗本人嗜好饮茶,也是个品茶行家,所以宫中录用了一些善于品茶的人..
一日,佛陀带了迦叶尊者与阿难尊者两位侍者一同行脚,近中午时分,一行人感到有些口渴,便在路边的大树下休息。佛陀见不远处有块瓜田,就请阿难尊者前去化缘西瓜让大家解渴。 阿难尊者听从佛陀的指示来到瓜田,见到田里有位年轻女子在看守西瓜,于是阿难上前客气地说道:施主,我的老师释迦牟尼佛,行脚到此地,又饥又渴,您是否可以布施个西瓜,让我回去供养佛陀?阿难尊者话未说完,那位女子便恼怒..
佛世时,有一位婆罗门生了个儿子,取名阿保,父母请看相师为阿保看相,结果这孩子其貌不扬,无一相好,注定一生薄福潦倒。父母因此对无福的阿保毫不怜惜疼爱,但仍勉强将阿保抚养长大,到十二岁时,父母认为阿保可以独自谋生,而将阿保逐出家门,可怜无依的阿保有家归不得,流浪街头,靠乞讨为生。 一日,阿保行经祇洹精舍,释迦牟尼佛因愍念阿保的遭遇,便请阿难尊者前去问阿保是否想出家?阿保非常欢喜地答应了。佛以手摸阿保的..
佛言。昔者为盐楼王。有弘普之慈诸堕罪狱者。王尽现之。王曰。汝等何为是间。罪人对曰。我等死时。不知如行。诸恶自然。追逐送我。来到是间。愿王哀我赦除罪过。王曰。汝等皆作何恶。罪人对曰我等生时。不孝父母。杀盗淫欺饮酒斗乱持刀强势。侵易善人。诽谤圣道。所作众恶。不可具说。又信恶师。祠祀鬼神。谓当有福。烹杀三生。祷赛神灵。我今自首。悔所作恶。 (往昔有阎罗王,慈悲度化堕入地狱的众生。阎王问:你们知道为什么来..
禅宗有偈云,万法归一一归合,神光不明赶达摩,熊耳山前跪九载,只求一点躲阎罗。这个公案证明求法不是件容易事,要有为法忘躯的精神才能得到正道。 菩提达摩从广州登陆(他从印度乘船来到中国),便到金陵(南京),经过神光法师讲经的地方,进去问神光,你在这里做什么?神光说,我在讲经。达摩又问,讲经做什么?&rdq..
李翱访药山,药山读经,故意不理他。李翱忿然:见面不如闻名!拂袖欲出。 药山冷冷地说:太守怎能贵耳贱目?李翱为之所动,转身问:什么是道? 药山伸出手指,指天指地。懂吗?不懂 药山解释:云在青天,水在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