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唐庄宗皇帝在皇宫内设斋供养众僧。 看见僧人们全在看佛经,只有休静禅师无所事事。 皇帝问:禅师为什么不看经呢 休静禅师说:道泰不传天子令,时清休唱太平歌(即我已悟佛法,不须再看经书了)。 皇帝问:禅师一人悟道了,为什么要徒众们也不看经典呢? 休静禅师说:狮子窟中无异兽,象王行处绝狐踪(徒众与老师性无分别,体..
四祖的直传弟子是五祖弘忍,也就是那个无姓的小孩。他被道信收留时,才七岁。十三岁时,正式剃度为僧。他在四祖门下,白天从事劳动,夜间静坐习禅。道信常以禅宗顿渐宗旨考验他,他触事解悟,尽得道信的禅法。道信圆寂前,付法传衣给他。道信圆寂后,由他继承法席,后世称他为禅宗第五祖。由于当时僧俗道众仰慕弘忍是达摩的正统,所以四方跟从弘忍学禅的人很多,于是弘忍又在离破头山(双峰山)不远的凭茂山另建道场,名东山寺。弘忍..
在禅宗里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庙的方丈,因年事已高,心中思考着找接班人。 一日,他将两个得意弟子叫到面前,这两个弟子一个叫慧明,一个叫尘元。高僧对他们说: 「你们俩谁能凭自己的力量,从寺院后面悬崖的下面攀爬上来,谁将是我的接班人。」慧明和尘元一同来到悬崖下,那真是一面令人望之生畏的悬崖,崖壁极其险峻陡峭。 身体健壮的慧明,信心百倍地开始攀爬。 但是不一会儿他就从上面滑了下..
有一天,法启禅师听到几个小沙弥在讨论佛教宗派的问题,有的说禅宗第一,有的说禅宗最好,议论间不乏对其他佛教门派的歪曲贬低之意。他立刻把那几个小沙弥叫过来,让他们把寺院里的一棵生长得非常茂盛的小樟树给修理一番只留一个树杈,把其他的七、八个树杈全都砍了。 一棵充满生机、枝叶繁茂的小树,马上成了惨不忍睹的单枝独杆。更严重的是,几天之后,这棵不幸的小树..
两位禅者走在一条泥泞的道路。走到一处浅滩时,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那里踯躅不前。由于她穿着丝绸的罗裾,使她无法跨步走过浅滩。 来吧!小姑娘,我背你过去。师兄说罢,把少女背了起来。 过了浅滩,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后和师弟继续前进。师弟跟在师兄后面,一路上心里不悦,但他默不作声。晚上,住到寺院里后,他忍不住了,对师兄说:我们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亲近女色,你今天为..
慧可一名僧可,又名神光,俗姓颐,洛阳虎牢人,是中国禅宗的第二祖。他少为儒生时,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出家以后,精研三藏内典。年约四十岁时,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在嵩洛游化,即礼他为师。慧可从达摩学了六年,精究一乘的宗旨。达摩寂后,他即在黄河近边一带韬光晦迹;但因早年已名驰京畿,许多道俗前访问道,请为师范,他随时为众开示心要,因而道誉甚广。 慧可幼年出家,通晓佛典。四十岁时拜菩提达摩为师。为表求道决心..
只手之声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 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于是,便把峨山赶出去..
禅,并非天边的云霞,可望不可及。它,就在你身边。禅宗,与其说是宗教,更不如说是一种生活;与其说是一种信仰,更不如说是一种智慧;与其说它修行习道,更不如说是一种身心的修养艺术。如果说禅宗也有迷信或崇拜,那么这个迷信和崇拜的偶像,便是你自己。历代的禅师们说:谁也救不了你,只有自己救自己,宝藏就在你身上,不须外求。贪看天上月,反失掌上珠。 世界上再..
(弘南灭北) 神会,是六祖慧能的晚期弟子,荷泽宗的创始人,是南宗建立、兴盛的重要人物,有功之臣。 神会,俗姓高,湖北襄阳人。少年时曾研习过儒道各家著作,后来读了《后汉书》,知道有佛教,由此倾心于佛法,于是就到国昌寺从颢元法师出家。他对于经论的理解,远在一般僧人之上。后来,他又到荆州玉泉寺跟从神秀学习禅法。武则天久视元年(700),神秀被召入京说法,便劝弟子们到岭南从慧能学习。 神会在四十岁左右..
中国佛教禅宗三祖是僧璨大师,又作僧粲,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曾跟随二祖慧可学佛数年,后得授与衣钵为禅宗三祖。三祖在入寂前,传衣钵于弟子道信为禅宗四祖。僧璨最初以居士身份谒二祖慧可,北齐天保三年,慧可授法弟子僧璨,当时僧璨已经40多岁了。之后,他就隐居于舒州皖公山。北周武帝灭佛期间,僧璨隐居于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十多年来无人知晓。隋开皇十二年,十四岁的沙弥道信前来拜师,说:愿和尚慈悲,乞..
蕲州(今湖北蕲春)三角山令珪禅师,清令遵禅师之法嗣。 初参鄂州清平令遵禅师。清平禅师问:来作么? 令珪禅师道:来礼拜。 清平禅师问:礼拜阿谁? 令珪禅师道:特来礼拜和尚。 清平禅师呵叱道:这钝根阿师! 令珪禅师一听,知道自己根机不好,便伏身礼拜。 ..
有僧人问石霜庆诸:「如何是和尚本份事?」石霜答:「石头还会出汗吗?」 本份事是成佛、开悟、解脱、救度众生等的大事。凡是已经大悟的人,一定会以大慈悲心来广度众生,如果不度众生,纵然开悟也不能成佛,所以其本份事中的最大项目乃是广度众生的大事。然而,正在尽职尽份做着本份事的诸佛菩萨、诸大禅师是否还认为有本份事需要做呢? 佛法讲到有为与无为。有为是自觉有份责任,完成之后希冀得到酬劳果报;无为则适巧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