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守端在杨岐方会禅师处参禅时,久久不悟,杨岐挂念,很想方便开导,有一天,杨岐方会禅师问守端以前拜过谁为老师?守端回答:茶陵郁山主。 杨岐又问道:我听说茶陵郁山主是因为跌了一跤而大悟,写了一首偈,你知道吗? 白云守端:知道!那诗偈是这样的: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我初出家,虽然有很多复杂的因缘,而最主要的还是仙佛不分,想得神通而出家。所以受戒、读经、参禅,都是想得神通。出家的最初一年,是在这样莫明其妙的追求中度过的。第一年已经读熟了法华经,每日可背诵五六部。第二年夏天听讲法华经,始知佛与仙及天神不同。曾住禅堂参禅,要得开悟的心很切,一方面读楞严经,一方面看语录及高僧传等。第三年又听讲了楞严经,对于天台教观已有了大体的了解。并旁研及贤首五教仪、相宗八要等。而参..
从前,有一个叫耆婆的老先生,他会一种很特别的功夫,即对音声非常敏感,只要有任何声响发出,他就能凭藉双耳分辨出吉凶祸福,过去未来等事。一次,他正在人群中吹嘘的时候,恰巧佛陀从此经过,听到了他的谈话。 "耆婆大师,久闻您的大名,您能不能为我听一听?"佛陀说。 "能为阁下您效劳,是我三生的荣幸!" 于是,佛陀带领耆婆走进坟地,看见地上有一堆骷髅。佛陀就在一个骷髅头上敲了一下,那头骨发出沉闷的响声。佛..
小和尚坐在地上哭,满地都是写了字的废。怎么啦?老和尚问。写不好。 老和尚捡起几张看:写得不错嘛,为什么要扔掉?又为什么哭? 我就是觉得不好。 小和尚继续哭,我是完美主义者,一点都不能错。 问题是,这世界上有谁能一点都不错呢? ..
天慧实彻禅师,天隐圆修下灵鹫诚禅师之法嗣,俗姓唐,浙江兴化人。天慧禅师头上曾经长满瘌痢,十九岁出家,投本邑报恩庵贯之和尚落发,受具足戒后,即游方参学,遍历禅席,达三十年之久,后于灵鹫诚禅师座下,悟明心性,居高旻寺领众。 雍正皇帝在位的时候,对玉林通琇禅师非常敬重,曾试图亲自为通琇禅师选择合适的嗣法弟子。经考察,诸山大德都一致认为天慧禅师可堪接法。 雍正皇帝于是召见天慧禅师。 雍正皇帝问:&ld..
挑水云水僧,是一位有名的禅师,曾在好几个丛林禅院住过,可以说饱参饱学,并在各地教过禅人。 他所主持的这一个禅院,因此吸引了太多的僧信学徒,但这些学生往往不能忍苦耐劳,半途而废,使他不得不对他们表示,他将辞去教席,并劝他们解散,各奔前程。此后,谁也没有发现挑水禅师的行踪。 三年后,他的一位门人发现他在京都的一座桥下,与一些乞丐生活在一起,这位门人立即恳求挑水禅师给他开示。 挑水禅师不客气的告诉他..
在天国花园里有一 口井。一天,佛陀独自坐在这井边。 花园里刚刚下过一场雨,那些聚拢来的云团还没有散去,阳光就开始从云缝向大地倾洒。那一朵朵的云团被镶上金边和银边,那五彩缤纷的阳光把整个天空和花园照得绚丽多彩。这美丽的花园是无边无际的,奇怪的是这无边无际的天国花园里,居民却为数了了。百花正在盛开,鸟儿在树林深处鸣唱,燕子在空中交错地划着弧线,蝴蝶在花间飞舞。来到这花园里的人都是那些知足感恩、一心向善..
漳州(今福建漳州)罗汉和尚,关南道常禅师之法嗣,与关南道吾禅师是同门师兄,生平不详。 初参关南(道常)禅师,罗汉和尚便问:如何是大道之源? 关南禅师没有吭声,却打了罗汉和尚一拳。 罗汉和尚当下省悟,原来大道之源就在自己当下一念心性中!于是作歌曰: 咸通七载初参道,到处逢言不识言。 心里疑团若栲栳,三春不乐止林泉。 忽遇法王氈上坐,便陈疑恳向师前。..
唐宪宗非常崇信佛法,迎接佛舍利入宫殿供养。有一天,殿中夜放光明,早朝时群臣都向皇帝祝贺,只有韩愈不贺,并陈谏迎佛骨表,斥佛为夷狄,触怒了对佛教虔诚信仰的皇帝,于是被贬到潮州当刺史。 当时潮州地处南荒,文化未开,大颠禅师道行超迈,深为大众所推崇。韩愈耳闻此地有一高僧,有一天,抱着问难的心情去拜访大颠禅师,此时,正当禅师入定禅坐,不好上前问话,因此,苦等了很久,侍者看出韩愈..
大珠慧海禅师,第一次参见马祖时,马祖问:你从那里来?大珠说:从越州来。马祖问:你来这里要干什么?大珠说:来求佛法。马祖说:我这里一点东西也没有,还有什么佛法可求?自家的宝贝都不顾惜,却跑出家来乱求什么!大珠问:什么是我自家的宝贝?马祖..
法常(752~839),马祖道一禅师的弟子。因初参马祖道一时问:什么是佛?,听到马祖大师说:即心即佛,当即大悟,于是他便到余姚南70里的大梅山去作住持,后称大梅法常禅师。 马祖道一禅师听说法常住山后,想了解法常领悟到什么程度,便派一名弟子去问法常道:你住此山,究竟于马祖大师处悟得什么? 法常答道:马..